正文 第3章 艱苦奮鬥是華為的魂(2)(2 / 3)

再次,個人創業,要選擇合適的幫手和合作夥伴。孟母擇友三遷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選擇好的合作夥伴,無疑是事業成功的有力保證。綜合素質良好、社會經驗豐富、社會資源廣泛都是考察的基礎。

當創業遇上現實,任何激情都應該回歸理性。創業者除了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意誌外,更應該掌握創業的知識,借鑒成功者的經驗,這樣可以科學創業、高效創業。

(第三節)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我們的魂

在電子信息產業,要麼領先,要麼就滅亡,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艱苦奮鬥是華為文化的魂,是華為文化的主旋律,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外界的誤解或質疑動搖我們的奮鬥文化;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華為的發展壯大而丟掉了我們的根本——艱苦奮鬥。在電子信息產業,要麼領先,要麼就滅亡,沒有第三條路可走。華為由於熱愛走上了這條路。當我們走上這條路,沒有退路時,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我們的高層領導為此犧牲了健康,後來的人也仍不斷在消磨自己的生命,目的是為了達到業界最佳。沙特阿拉伯商務大臣來參觀時,發現我們辦公室櫃子上都是床墊,然後把他的所有隨員都帶進去聽我們解釋這床墊是幹什麼用的,他認為一個國家要富裕起來就要有奮鬥精神。奮鬥需一代一代堅持不懈。我們要強調員工的敬業精神,選拔和培養全心全意高度投入工作的員工,實行正向激勵推動。

基於公司處於的不利因素,激發員工拚命努力的熱情。知識、管理、奮鬥精神是華為創造財富的重要資源。我們在評價幹部時,常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此人肯投入,工作賣力,有培養前途。隻有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員工,才能成為優良的幹部。我們常常把這些人,放到最艱苦的地方、最困難的地方,甚至對公司最不利的地方,讓他們快快成熟起來。

美國由於私人風險投資基金的推動,使得一批一批的誌士如癡如狂地去追求成功。那種奮鬥不止的精神,並非我們共產黨人才有。我們先不說我們是為了社會的公平,他們是追求個人利益。從純奮鬥精神來講,美國也有焦裕祿、孔繁森。多年來我接觸相當多的美國科技人員,由於一種機製的推動,非常多的人都十分敬業,苦苦地追求著成功,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非個例。比爾·蓋茨當初沒有電視機,而是由他父親幫他看新聞而後告訴他,有些人不理解,因此也不會理解中國的許多科技工作者在那麼低的收入中的忘我奮鬥與犧牲精神。理解不了“兩彈一星”是怎麼研製出來的,理解不了袁隆平為什麼還那麼農民。大慶鐵人王啟明不就是這麼一個苦苦探索二、三十年,研究分層注水、壓裂,使大慶穩產高產成為世界奇跡的嗎?

拚命奮鬥是美國科技界普遍的現象,特別是成功者與高層管理者。當今的科技進步是由數百萬奮鬥者推動的技術進步,管理進步,服務網絡的優良服務,而取得的。

如果以狹隘的金錢觀來認識資本主義世界的一些奮鬥者,就理解不了比爾·蓋茨為什麼每天還工作十四五小時,不間歇地努力。不帶有成見地去認識競爭對手,認真向他們學習好的東西,才有希望追趕上他們。華為在IT泡沫破滅後僥幸活下來,其實是我們當時的落後救了華為,落後讓我們沒能力盲目地追趕技術驅動的潮流。而現在西方公司已經調整過來,不再盲目地追求技術創新,而是轉變為基於客戶需求導向的創新,我們再落後就將死無葬身之地。信息產業正逐步轉變為低毛利率、規模化的傳統產業。電信設備廠商已進行和將進行的兼並、整合,正是為了應對這種挑戰。華為相對還很弱小,麵臨更艱難的困境。要生存和發展,沒有靈丹妙藥,隻能用在別人看來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