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閑談11(3 / 3)

這兩位書生在佛寺的一間偏殿內安頓下來,白日裏他們誦讀經典,鑽研學問,互相切磋,倒也相安無事。然而,夜方昵狎之時,卻突遇奇事。隻見那壁上忽然顯現出一大圓鏡,徑丈餘,鏡中光芒四射,瞬間將屋內的一切照得毫發畢睹。兩位書生驚愕地瞪大了眼睛,望著那突然出現的鏡子,心中充滿了恐懼與疑惑。還未等他們回過神來,又聞簷際傳來低語聲:“佛法廣大,固不汝嗔,但汝自視鏡中,是何形狀。”那聲音空靈而又帶著一絲責備,仿若從遙遠的天際飄落,在這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清晰。

我聽聞此事後,心中暗自思忖,這幽期密約,本應無人在旁,究竟是誰看見了他們的不當行為?兩位書生斷無自言理,又何以聞得那神秘的告誡之聲?此事看似荒誕不經,違背常理,然冥冥之中,卻似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默默地監視著世人的一舉一動。一想到此,不禁讓人毛骨悚然,仿佛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在黑暗中窺視著自己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念頭。但又仔細思量,世間之事,無奇不有,或許在那佛法庇佑之地,真有超自然的存在,在維護著某種秩序與道德規範。在這佛門淨地,任何違背道德與修行的行為都將受到審視與警告。如此想來,此事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虛烏有視之。它或許是上天對世人的一種警示,提醒人們無論身處何處,都應秉持正念,遵守道德規範。

李玉典前輩還曾講述過另一件奇事。有一位老儒,因生活所迫,在一座廢圃中設帳授徒。那廢圃荒蕪已久,四周雜草叢生,荊棘密布,斷壁殘垣隨處可見,彌漫著一股衰敗與淒涼的氣息。然而,老儒卻並不在意,他隻希望能在此處尋得一片寧靜之地,將自己的學問傳授給弟子們。

一夜,老儒正在榻上假寐,忽然聽到垣外傳來一陣奇怪的聲音。起初是隱隱約約的吟哦聲,那聲音抑揚頓挫,似是有人在誦讀詩詞,且頗有韻味。老儒心中詫異,這廢圃之中早已無人居住,何來吟詩之聲?正疑惑間,吟哦聲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辯論聲。聲音此起彼伏,互不相讓,似是在爭論某個高深的學問問題。老儒不禁微微坐起,側耳傾聽,想要分辨出他們在爭論何事。

然而,沒過多久,辯論聲逐漸升級為囂爭聲,雙方的情緒愈發激動,言語間充滿了火藥味。老儒心中隱隱感到不安,這聲音聽起來不像是常人所為。緊接著,更讓他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囂爭聲之後,竟傳來了詬詈聲,汙言穢語不絕於耳,老儒心中大驚,瞬間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遇鬼了。他在榻上戰栗不止,冷汗如雨般浸濕了衣衫,身體緊緊地蜷縮在一起,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此時,那爭鬥之聲已鬥至窗外。其一盛氣大呼曰:“渠評駁吾文,實為冤憤,今同就正於先生。”言罷,便朗吟數百言,句句手自擊節,其聲在夜空中回蕩,帶著一股傲然之氣,似是對自己的文章極為自信,想要在老儒麵前證明自己的才華。其一且呻吟呼痛,且微哂之,從那呻吟與哂笑之中,能感覺到他對前者的舉動頗為不屑,仿佛在嘲笑對方的自不量力。

老儒惕息不敢言,他深知自己麵對的可能並非普通之人,而是超自然的存在。他害怕自己的任何一句話都可能觸怒這些鬼物,給自己帶來災禍。其一厲聲曰:“先生究以為如何。”老儒囁嚅久之,心中害怕極了,牙齒不停地打著寒顫。最後,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緊張的氣氛,以額叩枕曰:“雞肋不足以當尊拳。”其一大笑去,那笑聲在夜空中回蕩,充滿了嘲諷與得意。其一往來窗外,氣咻咻然,似乎仍對剛才的爭論耿耿於懷。至雞鳴乃寂雲,隨著雞鳴聲的響起,一切歸於平靜,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我聞之膠州法黃裳,初聽之時,隻覺此事太過離奇,仿若天方夜譚,是人們編造出來的荒誕故事。然細細想來,在這世間,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本就難以分辨。這些奇聞軼事,無論是真實發生,還是人為編造,都反映了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對生死、道德、命運的思考與追問。它們如同一顆顆神秘的種子,在歲月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長成了一片片茂密的故事森林,讓後人在其中穿梭徘徊,感受著那來自過去的神秘氣息與無盡魅力。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超自然現象的敬畏與想象,對人性與道德的反思與堅守,以及對生命與命運的迷茫與探尋。這些故事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寄托,它們將永遠在曆史的長河中流傳下去,引發一代又一代人們的遐想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