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閑談11(2 / 3)

在這世間,還有許多飽學之士,他們或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談,或在書齋之中默默鑽研,見聞廣博,能言善道。李又聃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風度翩翩,氣質儒雅,一襲長衫在身,更顯學者風範。他的居所常常聚集著各方學子,眾人圍坐在一起,或探討詩詞歌賦,或爭論經史子集,氣氛熱烈而融洽。

一日,李先生在與友人的交談中,言起了一件往昔之事。曾有一寒士,出身貧寒卻心懷壯誌。他自幼便對讀書充滿了熱愛,在那簡陋的茅屋之中,昏黃的油燈下,寒士日夜苦讀,手不釋卷。他的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科舉成名的憧憬。多年的刻苦努力,讓他在學問上頗有造詣,自信滿滿地踏上了科舉之路。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一次又一次的應試,他都名落孫山。那一張張落第的榜單,如同冰冷的利刃,一次次刺痛他的心。

最終,在無數次的打擊與失望之下,寒士心灰意冷,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他望著那堆積如山的書卷,心中滿是悲憤與不甘。在一個寂靜的夜晚,他在庭院中燃起了一堆篝火,將自己多年來的遺卷一本本投入火中。火焰映照出他扭曲的麵容,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倔強地不肯落下。他對著天空,發出了無聲的呐喊與控訴。隨後,他又牒訴於文昌祠。文昌帝君,在世人的信仰中,乃掌管文運之神祇,是無數士子心中的希望與寄托。寒士此舉,實是在向神明傾訴自己多年的冤屈與內心深處的不甘,他渴望得到一個答案,一個關於命運為何如此不公的答案。

是夜,寒士於夢中恍惚間見到了神之影像。那神明的身影高大威嚴,周身散發著柔和的光芒,讓人不敢直視。隻聞神語曰:“爾讀書半生,尚不知窮達有命耶?”那聲音如洪鍾般在寒士的夢境中回蕩,每一個字都仿佛重重地敲擊在他的心上。寒士從夢中驚醒,額頭滿是冷汗。他呆呆地坐在床榻上,望著窗外的夜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科舉之路,本就是一條充滿荊棘與挑戰的道路,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脫穎而出者寥寥無幾。無數的士子在這條道路上耗費了青春與心血,卻最終在命運的捉弄下黯然離場。寒士的遭遇,不過是這無數悲劇中的一個小小縮影,卻也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窮達無常的無奈與悲哀。在這浩瀚的天地之間,個人的努力與命運的安排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是努力便能改變一切,還是命運早已注定了一切?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如同一個無解的謎題,困擾著世世代代的人們。

我曾有幸侍於先姚安公身旁,先姚安公一生為官清正,剛正不阿,在地方上頗有威望。他不僅在政務上處理得井井有條,對家族子弟的教育與培養也極為重視。其居所的聚奎堂,乃是家族子弟們讀書學習的地方,堂中彌漫著濃厚的書香氣息。

一日,我在與先姚安公閑聊時,偶然間述起了李又聃先生所言的寒士之事。先姚安公聞之,怫然變色,原本和藹的麵容瞬間變得嚴肅而莊重。他目光炯炯地看著我,說道:“又聃乃應舉之士,傳此語則可,汝輩手掌文衡者,傳此語則不可。”言罷,他緩緩抬手指向聚奎堂柱。隻見那柱上有熊孝感相國題聯曰:“赫赫科條,袖裏常存惟白簡。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那對聯的字跡剛勁有力,仿佛在訴說著科舉的莊重與威嚴。先姚安公目光深邃地望著那對聯,繼續說道:“科舉之事,關乎國家選材,關乎士子命運,我等身為考官,當秉持公正,不可為這等宿命之語所影響,而失了公允。科舉的目的在於選拔真正有才能、有品德之人,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若因個人的偏見或迷信而左右評判標準,那豈不是辜負了朝廷與士子們的信任?”我在一旁聽得恭敬,心中暗自銘記先姚安公的教誨。從那以後,每當麵對與科舉相關之事時,我都會想起先姚安公的嚴肅麵容與那深刻的話語,也對科舉背後所蘊含的重大責任與神聖使命有了更為深刻、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場關乎國家興衰、人才培養與社會公平的偉大事業。

在這塵世之中,海陽李玉典前輩亦是個聲名遠揚、見多識廣之人。他一生遊曆四方,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處,皆能聽聞各種奇聞軼事。他為人豁達豪爽,喜歡與友人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其講述總是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李玉典前輩曾言,有兩位書生,他們誌同道合,皆對讀書充滿了熱忱,為了能有一個清幽寧靜的讀書環境,他們來到了一座佛寺之中。那佛寺坐落於山林之間,四周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清脆的鳥鳴聲與悠揚的鍾聲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寺內香煙嫋嫋,佛堂莊嚴肅穆,讓人不禁心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