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閑談9(3 / 3)

在那遙遠且充滿未知的河澗之地,鄭五如一抹孤獨的影子,悄然現身。他就像被命運的狂風吹落的樹葉,身世成謎,無人能解其來自何方,亦不知他曾曆經怎樣的風雨滄桑。鄭五宛如一顆無根的浮萍,在世間的浩渺長河中隨波逐流,最終攜著母親與妻子,漂泊至這片土地。

初到河澗,他一無所有,唯有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藝,成為全家糊口的依仗。每日,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鄭五便扛起工具,走向那彌漫著木屑香氣的簡陋工坊。在烈日的炙烤下,他的額頭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滴在腳下的土地上,瞬間被烘幹,隻留下一圈圈淡淡的痕跡。他揮動著斧頭,木屑如雪花般紛飛,每一下都傾注著他對生活的期望。而寒風凜冽之時,他又在那透風的工坊裏,瑟縮著身子,雙手被凍得通紅,卻依然緊緊握著工具,堅持為那微薄的收入努力。

盡管他如此拚命,家中貧寒的狀況卻如同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始終橫亙在他們麵前。歲月無情,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在鄭五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生活的重壓更是讓他的脊背漸漸彎曲,身體仿佛被抽幹了活力,疾病也悄然纏身。起初隻是偶爾的疲倦與不適,他並未在意,以為隻是勞累所致。但漸漸地,咳嗽聲在夜晚的小屋中此起彼伏,身體的疼痛如影隨形,最終他臥床不起,生命的燭光在風中搖曳,即將走到盡頭。

在那狹小而昏暗的病榻之上,鄭五的眼神中滿是愧疚與不舍。他望著守在身邊的妻母,心中五味雜陳。妻子那憔悴的麵容和紅腫的雙眼,讓他心疼不已;母親那孱弱的身軀和滿是皺紋的臉龐,更使他心如刀絞。他深知,自己這一去,這個本就搖搖欲墜的家將徹底失去支柱,陷入無盡的黑暗。

他的妻子,心地善良如春日暖陽,可命運卻未賦予她女紅的巧手。在這艱難的世道裏,僅憑她一人之力,難以維持家庭的生計。而年邁的母親,身體早已被歲月侵蝕,體弱多病,如同風中殘燭,隨時可能熄滅,急需他人的悉心照料。鄭五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母親在饑寒中瑟瑟發抖的畫麵,那絕望的神情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刺痛著他的心。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強撐著那如遊絲般的最後一絲力氣,顫抖著握住妻子的手。他的目光中透著決然與無奈,那眼神仿佛穿越了生死的界限,直視著未來的命運。他艱難地開口,聲音微弱卻又無比堅定:“我本無立錐地,汝又拙於女紅,度老母必以凍餒死。今與汝約,有能為我養母者,汝即嫁之,我死不恨也。”妻子聽聞此言,淚水如決堤的洪水,奪眶而出。她悲痛萬分,身體因抽泣而劇烈顫抖,可在那悲痛之中,她也明白丈夫的苦心,這是他在生命盡頭為家人做出的最後安排。她隻能強忍著內心的痛苦,緩緩點頭應允。

鄭五看著妻子的回應,那眼中的擔憂與牽掛似乎稍稍淡去。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隨後緩緩閉上雙眼,靈魂飄向了那未知的遠方,隻留下悲痛欲絕的妻母,在這冰冷的世界裏獨自麵對未來的風雨。

鄭五死後,妻子強忍著內心的悲痛,遵循著他的遺願,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尋找。她四處打聽,逢人便訴說家中的困境與需求,那眼神中滿是哀求與期待。終於,一位好心的鄰居被她的孝心所打動。這位鄰居,雖家境也並不寬裕,但他心懷憐憫,看著婆媳二人孤苦無依,決定伸出援手,接納她們婆媳。

在新的家庭裏,妻子如同一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盡心盡力地操持著家務。清晨,她早早起床,打掃庭院,準備早餐;白天,她忙碌於田間地頭,耕種勞作,或是洗衣做飯,縫補衣裳;夜晚,當所有人都已入睡,她還在昏暗的燈光下為婆婆熬藥、縫補衣物。然而,生活的艱辛如同洶湧的波濤,一波又一波地向她襲來,常常讓她疲憊不堪,力不從心。

有時,在繁重的勞作與精神的壓力下,她侍奉婆婆稍有怠惰。每當這時,家中便會傳出奇異的聲響。那聲音如碎磁折竹般清脆,在寂靜的屋子裏回蕩,又透著一絲陰森,仿佛是鄭五在天之靈的不滿與警示。妻子每次聽到這聲音,心中都會湧起一陣愧疚與恐懼。她知道,這是丈夫在冥冥之中監督著她,提醒她不要忘記對婆婆的承諾。

有一年,寒冬將至,凜冽的寒風如鋒利的刀刃,刮過大地。家中的棉衣卻因各種瑣事尚未製成,母親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那瘦弱的身軀仿佛不堪一擊。她泣號寒冷,聲音中充滿了無助與絕望。妻子在一旁心急如焚,卻又因事務繁雜而進展緩慢。

就在這寒冷與絕望彌漫的時刻,突然,一聲巨響如鍾鼓殷動牆壁,震得整個屋子都微微顫抖。那聲音仿佛來自地獄的怒吼,又似天空的驚雷,在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恐怖。妻子被這突如其來的巨響嚇得臉色蒼白,心髒狂跳不止。但她很快便清醒過來,她明白,這是丈夫的警示,是他在催促自己加快速度,不要讓婆婆受凍。

這聲音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妻子疲憊的靈魂。她趕忙放下手中的其他事務,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棉衣的製作中。她的雙手如飛梭般穿梭在布料之間,一針一線都飽含著對婆婆的關愛與愧疚。就這樣,在鄭五靈魂的“監督”下,如是七八年,母親在妻子的照料下得以存活。

直至母親死後,那詭異的聲響才漸漸沉寂。仿佛鄭五的靈魂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放下了心中的牽掛,得到了永恒的安息。而鄭五的妻子,在經曆了這一切後,也變得更加堅強與豁達。她知道,自己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不僅履行了對丈夫的承諾,也在這艱難的生活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悲歌與讚歌交織的樂章,在河澗之地久久流傳,成為人們口中傳頌的傳奇,讓每一個聽聞者都對家庭、責任與承諾有了更深的思考與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