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飛又將目光投向了別業中的書房,他翻遍了古籍方誌,試圖找到關於那塊神秘碣文的記載。他一本本地翻閱著那些泛黃的書頁,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焦急。然而,書中並沒有他想要的答案,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在嘲笑他的無知與無助。他的心情愈發沮喪,但他並沒有放棄。
他開始向鄰裏打聽,逢人便詢問是否知曉關於別業附近夭逝女子的事情。他描述著女子的容貌、穿著以及他們相遇的情景,然而眾人皆搖頭不知。有些人甚至認為他是讀書讀癡了,產生了幻覺。顧飛聽到這些話,心中雖感到無奈與苦澀,但他堅信自己所經曆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他不顧他人的異樣眼光,繼續執著地追尋著真相,哪怕希望渺茫,他也不願放棄。
正當顧飛陷入絕望的深淵,苦苦掙紮之時,命運似乎又給他帶來了一絲轉機。一日,他在外出探尋真相的途中,偶然路遇一位遊方道士。道士身著一襲破舊的道袍,手持拂塵,麵容清瘦,眼神卻透著一股深邃與睿智。他看到顧飛麵容憔悴,眼神中滿是心事,便上前詢問。
顧飛仿佛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如實將自己與女子的經曆告訴了道士。道士聽後,微微歎息,他的目光中帶著一絲憐憫與無奈。“施主,你可知你所遇女子乃是受罰的貞魂。她因生前堅守貞潔,卻不幸早夭,魂魄受罰被困於此。而你的輕薄之舉,險些讓她誤入歧途,違背了冥司的旨意。如今她魂魄歸位,你也莫要再執著於此,一切皆有定數。”道士的聲音低沉而平靜,但在顧飛耳中卻如同一記重錘,敲打著他的心靈。
顧飛聽後,心中五味雜陳。他雖有不甘,但也漸漸明白,自己與女子之間或許本就是一場不該發生的緣分。他的行為雖出於真心愛慕,但卻違背了世間的常理與冥冥中的規則。他望著道士遠去的背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知道,自己必須要接受這個現實,放下心中的執念,重新回歸自己的生活。
顧飛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到別業,看著那曾經與女子共度時光的一草一木,心中滿是悔恨。他緩緩走進庭院,目光落在曾經他們一起吟詩作畫的石桌石凳上,如今卻已空無一人。他想起自己當初的輕薄與孟浪,因一時的衝動與好奇,而陷入了這場情感的糾葛,不僅給女子帶來了困擾,也讓自己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他坐在石凳上,雙手抱頭,開始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為。他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太學生,本應修身養性,遵循禮教,卻因一時的情欲而迷失了自我。他的行為不僅違背了道德規範,也辜負了家人與師長的期望。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過自新,將精力重新放回學業之上,通過讀書修行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然而,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女子的身影仍會不由自主地在他腦海中浮現。她的淺笑、她的溫柔、她的才情,都成為了顧飛心中難以言說的痛。他常常在夢中與女子重逢,可每當醒來,麵對的卻隻有無盡的黑暗與孤獨。這種痛苦如影隨形,折磨著他的身心,但他始終咬牙堅持,努力克製自己的情感,不讓自己再次陷入回憶的漩渦。
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顧飛與女子的奇異經曆不知被何人傳了出去,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楓涇鎮中漸漸傳開。一時間,街頭巷尾都在議論紛紛,人們對這件奇事充滿了好奇與驚歎。
有的人心存敬畏,認為這是鬼神之事,不可輕易妄言;有的人則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添油加醋地講述著故事的經過。大家都在感歎這世間的奇妙與神秘,也對人心與貞潔有了更深的思考。在這個禮教森嚴的時代,女子的貞潔被視為無比重要的東西,而顧飛的經曆無疑給人們敲響了警鍾,讓人們意識到,即使是一念之差,也可能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
陳楓崖光祿聽聞此事後,心中充滿了好奇與疑惑。他本就知曉諸多奇聞軼事,對這類神秘事件有著濃厚的興趣。於是,他特意前來別業探尋究竟。顧飛見到陳楓崖光祿,心中雖有一絲無奈,但還是將詳細經過如實告知。陳楓崖光祿靜靜地聽著,他的表情隨著顧飛的講述而不斷變化,時而驚訝,時而惋惜。當顧飛講完後,陳楓崖光祿不禁對這蓋棺猶難論定之事感慨萬千。他意識到,世間之事往往並非表麵所見那般簡單,人心複雜多變,即使是貞潔之魂,也可能會因外界的誘惑而動搖。這件事讓他對人性與道德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他明白,在評判他人時,不能僅憑一時一事,而應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