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時光似乎已將所有的秘密深埋。他在園中苦苦探尋了許久,卻依舊一無所獲。那詩謎如同一個堅固的堡壘,將真相緊緊守護在其中,無論他如何努力,都難以找到突破口。他望著那墨痕慘淡、筆跡歪斜的詩,心中的疑惑愈發濃重。這詩中的情感如此複雜深沉,背後的故事必定不簡單。可究竟是誰,在這荒廢的園子裏留下了如此淒美而又神秘的詩句呢?
夕陽漸漸西下,餘暉如金紗般灑在廢園裏,給一切都鍍上了一層金黃。李又聃站在園中,望著這如夢如幻卻又透著無盡哀傷的景象,心中滿是無奈。他知道,今日自己是無法解開這詩謎了。帶著滿心的疑惑與未解的謎團,他緩緩轉身,沿著來時的路,一步一步離開了廢園。
雖然人已離去,但那兩首詩的影像,卻如同一顆種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腦海之中,生根發芽。此後的日子裏,無論是在陽光明媚的清晨,還是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他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廢園中的詩。那詩中的畫麵,那詩中的情感,如同幽靈一般,縈繞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
李又聃對廢園詩謎的執著與困惑,並未隨著他的離開而消散。相反,在與友人的交談中,在文人雅士的聚會裏,他總會不經意地提及那兩首詩。漸漸地,關於這廢園中的詩的故事,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當地慢慢傳開。
文人雅士們聽聞後,無不被這神秘的詩謎所吸引。他們在茶餘飯後,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議論著。有的搖頭晃腦,對詩的意境讚不絕口;有的眉頭緊鎖,試圖從自己的學識和閱曆中尋找解開詩謎的方法;有的則充滿好奇,不斷地向李又聃打聽廢園的細節,仿佛那園子裏藏著無盡的寶藏。
在這股濃厚的興趣驅使下,眾多文人雅士相約一同前往廢園探尋。一時間,廢園不再寂靜荒蕪,而是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充滿熱情與智慧的訪客。
他們踏入廢園,眼中閃爍著興奮與好奇的光芒。在回廊下,他們圍聚在那兩首詩前,各抒己見。一位擅長書法的雅士,仔細端詳著詩的筆跡,從筆畫的走勢、用筆的輕重,分析著書寫者的心境與可能的身份;一位精通詩詞格律的學者,則專注於詩句的用詞、韻律,試圖從文學的角度找出線索,推斷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還有一位對曆史頗有研究的文人,在園中四處查看建築的風格、布局,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猜測詩與園子主人或者過往事件的關聯。
眾人爭論不休,各種觀點和推測如潮水般湧來。然而,盡管他們絞盡腦汁,討論了許久許久,卻依舊無人能揭開這詩謎的神秘麵紗。那詩謎仿佛在嘲笑著他們的努力,依然靜靜地守在牆上,將真相隱藏得嚴嚴實實。
就在眾人陷入困惑與迷茫之際,一位老者緩緩開口。他的聲音雖已沙啞,卻透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後的沉穩與睿智。老者提及,曾聽聞宛平相國府中有位擅長詩詞的幕僚,此人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所作詩詞在當時頗受讚譽。但在相國府遭遇變故之後,這位幕僚便下落不明,仿佛人間蒸發了一般。
這一線索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瞬間點燃了眾人心中的希望之火。他們意識到,這或許是解開詩謎的關鍵所在。於是,大家紛紛停下爭論,開始深入調查這位幕僚的生平與事跡。他們四處查閱古籍資料,走訪曾經與相國府有過往來的人家,希望能從這些地方找到關於幕僚的更多信息,比如他的籍貫、家庭背景、性格特點,以及在相國府中的經曆和遭遇。
然而,調查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盡管有了新的線索,但困難重重。古籍資料殘缺不全,許多關鍵信息已被歲月侵蝕;曾經與相國府有往來的人家,大多已物是人非,記憶模糊,難以提供準確有用的線索。
但李又聃與其他文人雅士並未因此而放棄。他們深知,這詩謎背後隱藏的真相必定非同尋常,值得他們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們決定繼續追尋,不放棄揭開這神秘詩謎背後隱藏的真相。於是,他們重新梳理已有的線索,調整調查的方向和方法,更加堅定地踏上了探尋之路。而故事也在此處留下了懸念,如同那廢園中的詩謎一般,等待著後續的發展,吸引著讀者去探尋那未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