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稽的深山老林裏,嚴清的日子過得異常艱辛。他家徒四壁,貧困的枷鎖緊緊束縛著他的生活,為了能勉強糊口,每日都在山中忙碌於燒製木炭的活計。那是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山林間微風輕拂,樹葉沙沙作響。嚴清正專注地在炭窯邊添柴加火,滾滾濃煙彌漫在四周。此時,一位身著一襲青衫、氣質超凡脫俗的神秘人悄然現身。他麵容祥和,眼神深邃,仿佛洞悉世間一切奧秘,可嚴清一心撲在燒炭之事上,並未察覺到此人有何異於常人之處。
兩人開始交談,神秘人聲音溫潤如玉,話語中似蘊含著無盡深意,隻是所談內容,在歲月的長河中已漸漸模糊,無從確切知曉。時光悄然流逝,臨別之際,神秘人從袖中緩緩取出一卷散發著淡淡幽光的書卷,遞向嚴清,鄭重說道:“你有長生之緣,故而我將此書傳授於你。你定要用潔淨的器具盛放它,並置於高處,切不可有絲毫懈怠。”嚴清雖滿心疑惑,卻也恭敬地接過書卷。
自那日後,嚴清遵循神秘人的囑托,潛心鑽研書卷中的內容。在那漫長而孤寂的時光裏,他日夜苦讀、思索、修煉,曆經無數次的挫折與領悟,終於習得其中的長生之術。他的身體逐漸發生變化,氣息愈發悠長,精神愈發飽滿。最終,在一個雲霧繚繞的清晨,嚴清毅然決然地踏入霍山。隻見他周身光芒閃爍,一步一步向著山的深處走去,漸漸與那山中的雲霧融為一體,羽化成仙,從此消失在凡人的世界,隻留下一段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在會稽的山水間悠悠流傳。
帛和,這位心懷壯誌的遼東求道者,聽聞董奉在道學領域的卓越聲名,毅然決然地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地肺山的漫長旅途。地肺山,山巒疊嶂,雲霧繚繞,宛如仙境隱匿於塵世之間。
當帛和終於抵達山腳下,望著那高聳入雲的山峰,心中的敬仰與期待更甚。他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艱難攀爬,曆經數日,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董奉。董奉一襲白衣,仙風道骨,目光中透著深邃的智慧。帛和趕忙上前,拜倒在地,言辭懇切地表達自己拜師學道的強烈願望。董奉見帛和態度虔誠,且正值年輕氣盛、精力充沛之時,心中微微點頭,決定收他為徒。
自此,帛和便在董奉的身邊潛心學習。董奉將行氣、服術之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耐心講解其中的每一個細節與要訣。在靜謐的山林中,師徒二人常常相對而坐,董奉一邊示範,一邊說道:“此行氣之法,需平心靜氣,感受氣息於體內的流轉,如溪流潺潺,循環不息。服術之要,則在於對藥材的精準把控與炮製。”同時,董奉也如實告知帛和:“我的道法至此而已,無法助你煉製神丹金砂。你當胸懷壯誌,周遊天下,遍訪名山,或許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尋得真諦。”
帛和聆聽師言,銘記於心。在跟隨董奉學習的日子裏,他日夜苦練,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風雨交加,都不曾有絲毫懈怠。他在山林中修煉行氣之法,感受著自然之氣與自身的交融;又在草廬中鑽研服術之道,仔細琢磨每一味藥材的特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帛和逐漸掌握了董奉所授之術,然而他心中對更高深道法的渴望也愈發強烈。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帛和拜別董奉,帶著堅定的信念,踏上了新的求道征程,他的身影在山林間漸行漸遠,隻留下一路對道的執著與追求。
帛和告別地肺山後,腳步未歇,心懷對大道的熾熱向往,一路輾轉來到了西城山。此山巍峨聳立,怪石嶙峋,四周彌漫著一種神秘而幽遠的氣息,仿佛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秘密。
當他踏入西城山的那一刻,便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裏將是他求道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他四處探尋,終於找到了王君的居所。王君端坐在石室之中,氣質超凡,眼神中透著洞察一切的睿智。帛和恭敬地行禮,表明自己前來拜師求道的決心。王君凝視著眼前這位堅毅的求道者,微微點頭,隨後緩緩開口道:“在此山石室之中,有一玄機等待你去破解。你需全神貫注,仔細凝視北壁,若能見到壁上有文字顯現,那便是你與大道結緣、領悟真諦之時。”
帛和聞言,心中既充滿了期待,又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堅定。他走進那間石室,石室中光線昏暗,唯有幾縷微弱的光線從石縫中透入。他在北壁前席地而坐,調整呼吸,讓自己的心境逐漸平靜下來,隨後緩緩抬起頭,目不轉睛地盯著北壁。
起初,北壁隻是一片冰冷而粗糙的石壁,毫無異樣。但帛和沒有絲毫動搖,他的眼神始終堅定,仿佛要將自己的意誌注入這石壁之中。時光在這寂靜的石室中悄然流逝,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帛和的身形依舊端坐在那裏,如同磐石一般,唯有他的眼神愈發深邃,仿佛在與石壁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周圍的一切都似乎靜止了,唯有他輕微的呼吸聲和心跳聲在石室中回蕩,見證著他對大道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