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孫登奇人(1 / 3)

在那雲霧繚繞、人跡罕至的深山幽林之中,有一位被神秘所籠罩的人物——孫登。他就像一顆遺世獨立的星辰,靜靜地隱匿於這方天地之間,無人知曉他究竟來自何方,又有著怎樣的過往。

孫登的日常,是一種極致的簡單與超脫。他在山林間尋得一處靜謐之地,親手掘出一方洞穴,便以此為居。每日裏,他總是安然地席地而坐,身前放置著一把古樸的古琴,手中則捧著蘊含無盡智慧的《易經》。無論是驕陽似火的盛夏,酷熱難耐,還是寒風呼嘯、冰天雪地的嚴冬,他都隻身著一件單薄的衣裳。那衣衫在四季的更迭中,仿佛成了一種與自然相融的標誌,絲毫不受外界氣候的幹擾。

他的一頭烏發,更是令人稱奇。那發長逾丈,如黑色的綢緞般柔順亮澤。每當天氣嚴寒,冰霜凝結,他隻需輕輕將那長發一甩,長發便如靈動的帷幕,自然而然地覆蓋住他的身軀,為他抵禦寒冷。遠遠望去,他仿若一位從遠古走來的仙人,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

而他的麵容,恰似被歲月遺忘。那眉眼間的清雅,肌膚的潤澤,始終如一,曆經悠悠歲月,卻未曾有絲毫的改變。他就那樣靜靜地坐在洞穴之中,與周圍的山水樹木融為一體,仿佛成為了這片山林的一部分,構成了一幅寧靜而神秘的畫卷。偶爾有山風拂過,吹動他的發絲與衣角,卻無法擾亂他內心的平靜。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與琴音為伴,與《易經》對話,對塵世的喧囂與紛擾全然不顧,似在這方小天地中,探尋著宇宙與人生的至深奧秘。

市中乞施濟貧

孫登雖深居山間,卻也並非與山下的塵世全然隔絕。每隔一段時日,他便會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而下,步入那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

他的身影出現在集市裏,總是引起旁人側目。他衣著樸素,甚至略顯破舊,卻難掩那一身的超凡氣質。隻見他在人群中默默乞行,不發一語,對於旁人投來的目光,或是詫異,或是憐憫,或是不屑,他皆視若無睹。當有人出於同情或敬重,將錢物遞到他手中時,他也隻是微微點頭示意,臉上並無過多的波瀾。

而令人更為驚歎的是,他在市中所得的每一文錢、每一件物,都未曾據為己有。他的心中似有一杆無形的天平,一端是自己的清修與超脫,另一端則是世間的貧苦與困厄。在他眼中,這些乞得的財物不過是從塵世的這一處流轉到另一處的饋贈。他手持錢物,穿梭於大街小巷,目光搜尋著那些衣衫襤褸、麵露饑色的貧者。一旦發現,便毫不猶豫地將手中的所有給予他們,那動作幹脆利落,沒有絲毫的猶豫與不舍。

有人曾試圖暗中觀察,看他是否會為自己留下些許。然而,從始至終,隻見他不停地輾轉於貧者之間,直至手中空空如也。更奇異的是,從不見他為自己購買食物果腹,似乎他的身體並不依賴於這世間的煙火飲食。他的行為,如同在這物欲橫流的塵世中,開辟出了一條純粹的慈悲之路,讓人們在驚歎之餘,也不禁對他的境界與胸懷產生深深的敬畏與思索。

楊駿相邀遭拒

在那繁華卻又暗流湧動的朝堂之外,孫登的聲名如一縷奇異的清風,悄然吹入了太傅楊駿的耳中。楊駿久居高位,權勢滔天,周圍阿諛奉承之人無數,然而孫登這般神秘莫測、遺世獨立之人,卻引起了他別樣的興趣與好奇。

於是,楊駿派遣使者前往孫登所居的山間。那使者沿著崎嶇山路,好不容易尋到孫登所在之處,隻見孫登依舊如往常那般穴地而坐,對使者的到來仿若未覺。使者恭敬地傳達楊駿的邀請與問詢,聲音在寂靜的山間回蕩,卻隻換來孫登的沉默以對。他仿若沉浸在自己與天地、與琴書的交流之中,外界的一切紛擾皆無法打破他內心的寧靜。

楊駿並未就此罷休,他自恃身份尊貴,又派人送去一件精美的布袍,心想或許能以此打動孫登。孫登接過布袍,神色平靜,無喜無憂,這讓使者心中揣測不定。可誰能料到,待孫登出門之後,他的舉動令眾人皆驚。他從容地向旁人借來一把鋒利的刀,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下,將那布袍輕輕提起,刀刃劃過,布袍瞬間被斷為上下兩截。隨後,他竟又揮刀將那截斷的布袍斫碎,碎片如雪花般飄落在地。

眾人皆以為孫登癲狂,在這看似無理的行為背後,實則隱藏著孫登對未來的洞察。他深知楊駿雖如今位高權重,卻因種種作為已埋下禍根,即將麵臨誅斬之劫。那碎袍之舉,便是他以一種無聲而又震撼的方式,為楊駿命運所作的預示。然而,楊駿卻未能領會其中深意,隻將孫登的行為視作對自己的冒犯與不敬,由此也引發了後續一係列更為複雜的糾葛。

預知楊駿命運

孫登那破碎布袍的舉動,宛如一道神秘的讖語,在時光的暗流中悄然湧動。他站在命運的高岸,以一種超脫凡俗的視角,清晰地洞察著楊駿的未來。在他那深邃而寧靜的眼眸裏,楊駿的種種行徑,驕橫、專權、肆意妄為,如同蛛絲馬跡,編織成了一張通向覆滅的大網。

楊駿,身處權力的漩渦中心,被欲望蒙蔽了雙眼,對孫登的警示毫無察覺。他看著孫登碎袍,隻覺顏麵受損,怒火中燒,當即下令將孫登扣留。那原本自由的孫登,就這樣被囚禁於一方狹小之地,四周是堅固的壁壘,可他的神情卻依舊淡然,仿佛這禁錮並非加諸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