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泰山老父(2 / 3)

“臣自依此修行,初時隻覺身體輕盈,仿若卸去重負。往昔之疲憊倦怠漸漸消散,猶如春回大地,萬物複蘇。隨著時日推移,白發根部竟隱隱泛起黑色,仿若墨汁浸染宣紙,絲絲縷縷的黑發逐漸取代了銀絲。而脫落的牙齒處,亦有新齒緩緩萌生,堅硬而有力,飲食如常,再無困擾。”

“如今臣已一百八十歲,卻毫無老邁之態,反而身輕體健,四肢有力。日行三百裏,亦不覺疲累,仿若擁有無盡精力。山中的峻嶺陡坡,在臣腳下不過如履平地,登山臨水,暢快淋漓。”

武帝聞之,不禁心潮澎湃,震撼不已。他在心中暗自思忖,若此神奇之術能在宮廷乃至天下推行,那我大漢江山豈不是人人如龍,國祚昌盛綿延無盡?這神枕與絕穀法,定是上天賜予朕與子民的瑰寶,定要好好研習推行。

秘方授受

武帝趕忙說道:“老丈,此等神術,可否傳於朕?朕欲學之,以使朕之臣民亦能延年益壽,共享盛世之福。”老翁見武帝言辭懇切,且心係百姓,遂點頭應允。

當下,老翁將神枕的製作之法娓娓道來:“陛下,製此神枕,需於特定時辰采集多種靈草。如那驚蟄時節的菖蒲,需取向陽而生、葉片寬厚且露水未幹者,其蘊含新生之陽氣;再有秋分日的艾草,要選長於山陰、莖稈粗壯且散發濃鬱香氣者,可驅邪扶正。諸般草藥采集後,需按陰陽五行之理,精心調配比例。”

“至於絕穀之法,亦有講究。所服之術,乃是將蒼術、白術等多味藥材,以山泉水浸泡七日七夜,取出後曝於烈日之下,待其表麵幹裂,再研磨成粉。服用之時,取一錢粉末,以清晨新汲之水衝服,切不可用隔夜之水,否則靈氣盡失。”

老翁一邊說著,一邊用樹枝在地上比劃,詳細地講解著修行的諸般細節:“修行期間,需於每日破曉時分,麵東而坐,吸納東來紫氣,運轉體內氣息三十六周;再於黃昏日落時,向西而臥,冥想西方金氣入體,排除體內濁氣。且飲食雖絕五穀,然可適量食用鬆子、柏子等堅果,以滋補腎氣。”

武帝聽得認真,命侍從取來筆墨,親自記錄,筆下字跡工整而有力,眼神專注而熾熱,生怕遺漏分毫。他深知,此乃關乎社稷民生、關乎自身與子民福壽的大事,絕不可有半分馬虎。此時的武帝,滿心都是對這神奇道術的向往與敬畏,仿佛已看到了一個全民康健、長壽無憂的大漢盛世即將來臨。

玉帛恩賞

武帝得此妙方,心中大喜,臉上洋溢著難以抑製的興奮與感激。他深知,這絕非普通的饋贈,而是可能改寫命運、福澤萬民的稀世珍寶。於是,武帝立刻命侍從取來玉帛若幹,賞賜給老翁,以表敬意與謝忱。

侍從們匆匆而去,不一會兒,便捧著精美的玉帛緩緩走來。那玉帛在陽光之下閃爍著溫潤的光澤,仿佛流淌著潺潺的銀河,每一寸都散發著高貴與奢華的氣息。玉質細膩如羊脂,觸手冰涼,卻又似有一股暖意直抵人心;帛匹則如天邊的雲霞,輕盈柔軟,上麵精致的紋路仿佛訴說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老翁見此情形,隻是微微躬身謝過武帝隆恩。在他眼中,這些身外之物,遠不及那道家的修行與內心的寧靜來得珍貴。然而,帝王賞賜,君恩浩蕩,亦不可辭。他雙手接過玉帛,舉止間盡顯從容與淡定,沒有絲毫的貪婪與諂媚。

武帝見狀,對老翁的淡泊名利愈發欽佩。他心想,此等奇人,果非凡俗可比。不僅身懷絕世道術,更有一顆超脫塵世的心。於是,武帝開口說道:“老丈,朕知你誌在修行,不為外物所動。然朕賞此玉帛,亦是表達朕對道之尊崇,對賢能之士的敬重。望你日後在修行之餘,若有妙悟心得,可傳於朕之臣民,使天下人皆能受惠於道。”

老翁再次拜謝,說道:“陛下聖明,臣定當銘記於心。道之所在,乃天地自然之理,若能有益於世人,臣自當盡力。”言罷,老翁將玉帛輕輕收起,那動作輕柔而自然,仿佛收起的隻是一片飄落的樹葉,而非價值連城的寶物。

入岱之隱

老翁領了賞賜後,向武帝拜別。他身姿輕盈,衣袂飄飄,轉身之間仿佛與這天地融為一體。隻見他足尖輕點地麵,如仙人臨世般飄然而行,向著岱山深處緩緩而去。他的身影在陽光的映照下,逐漸與岱山的翠影交融,直至消失不見,隻留下武帝一行人在原地,望著老翁離去的方向,良久未語。

此後,老翁便在岱山中潛心修行。岱山巍峨聳立,峰巒疊嶂,山間雲霧繚繞,仿若仙境。老翁於山中尋得一靜謐之地,此處有清泉潺潺流淌,發出悅耳的叮咚聲,似是大自然奏響的美妙樂章;周圍古木參天,枝葉繁茂,為其遮風擋雨,仿若天然的屏障。

他或坐於巨石之上,雙腿盤曲,閉目凝神,吐納煉氣。隨著他的呼吸,周圍的空氣仿佛也跟著有了節奏,絲絲縷縷的靈氣緩緩彙聚而來,圍繞在他的身旁。每一次吸氣,都似將天地間的精華納入體內;每一次呼氣,又仿佛將體內的濁氣排出,使身心愈發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