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陝西耀州美原,有一位李氏之人,名誌遠,道號無欲子。他降生於大定己醜歲十二月初十日。自幼,他的成長便略顯遲緩,直至五歲方能行走。待其長成,性格慷慨豪爽,特立獨行,心中滿是正直之氣,常以正直自許。鄉裏若有狡黠奸猾之人,他便以嚴正言辭斥責,令那些人望而生畏,隻能乖乖服帖。
他曾於酒肆之間肆意暢飲,在他眼中,塵世紛擾仿若一場無趣的鬧劇,不足為意。至三十七歲時,他慨然長歎:“與其在這塵世的汙濁中沉淪,何不瀟灑遨遊於方外仙境?”彼時,碧虛楊君正在長安大力弘揚全真教法,李誌遠聞之,毅然前往拜謁。碧虛楊君一眼便看出他是玄門可造之材,然顧及他尚有親人羈絆,料想他心中定有難以割舍之情結,便先讓他歸家,僅以積善之理勉勵。
李誌遠回到家中,遂與諸親友訣別,決然拋卻妻子兒女,踏上求道之路。妻子對他冷嘲熱諷,他但笑不語,頭也不回。父親見狀怒聲嗬斥,他則以委婉言辭講述性命之學的奧義,父親終被點悟,與他一同拜於碧虛門下。此後,李誌遠蓬頭垢麵,身著破舊衣衫,於市井間行乞,當時之人皆稱他為“酒李先生”。而他於日常生活之中,始終以修身利物為自身使命。
大安庚午年,秦地遭遇大旱,餓殍遍野,屍首相枕。同鄉有位富甲一方的趙三郎,李誌遠以善言誘導,趙三郎終被感化,開倉放糧。李誌遠令法弟齊誌道等人春時煮食以接濟貧病之人,直至秋季收獲方止。之後他進入興平居住,曆經千日,於修行中悟得大妙之道。恰逢河渠使夾穀公邀請他主持縣南龍祥觀,他欣然應允。在龍祥觀居住五年後,遷至樓觀,而後又遷往京兆之丹霞。不久,碧虛楊君命他營建三原之碧虛觀。正大戊子年,碧虛楊君將嗣教之位傳於李誌遠後溘然長逝。
未幾,關中戰火紛飛,李誌遠率領眾人前往南山避亂。至庚寅年春,抵達南陽。恰逢衝虛李君、洞真於君在汴梁,聽聞他的消息,派人持書相邀,他便前往丹陽觀居住。癸巳年,汴京投降,城中糧食斷絕,眾人紛紛北渡。李誌遠繼而到達汲郡,以陰騭之理開導渡口之人,創建靈虛、天慶二觀,以安置從南而來的眾人。
次年,他前往燕地。當時清和尹君掌教,委任他入秦地複興祖庭,並授予提點陝西道門之職。啟程之際,贈予黃金一笏,作為開創之資。他一路經過趙地、魏地,公侯皆出城郊迎,饋贈財幣不計其數,他皆將其歸入祖庭興建之用。京兆總管田德燦督率佐官在河中迎接,安排他居於府城佑德觀。當時關中剛定,怨恨與暴力之氣猶存,劉蔣之地,荒無人煙。李誌遠率眾辛勤修築,開創大業。辛醜年春,恰逢祖師會葬之時,他多有規劃。壬寅年,秦地士人商議修繕文廟,卻缺瓦片,李誌遠全力供給,士人皆讚歎折服。
甲辰年春,皇子闊端大王遣使至宮,舉辦金籙醮七晝夜。事畢,依例賜予“無欲觀妙真人”之號。秋,渭北萬戶郝公家有奴隸數十人,陰謀南逃,被發現確鑿證據後,郝公欲將他們全部施以刑罰。李誌遠連夜疾馳而至,以罪福之理勸誡,眾人終得赦免。次年,京兆眾小勾結私逃,府尹韓淵商議將他們陳屍於市,以儆效尤。李誌遠僅一言,隻誅殺其首領。太傅移剌寶儉之母去世,欲以二婢殉葬,李誌遠以古葬禮糾正,方革除此弊。丙午年,他前往燕地,在堂下炷香。夏四月,回車路過汴梁,寓居丹陽觀時,神色忽顯焦急。他告知諸徒速速離開,剛離開一舍之地,宋軍已兵臨城下。其先見之能,類皆如此。
次年秋八月,中宮賜予冠服之榮。甲寅年春,掌教真常李君以普天醮事修書相召,彼時他已八十六歲高齡,卻不敢以年老推辭。待至燕地,病重不起,於六月二十六日在長春宮方壺安然逝去。門人捧其靈柩西歸,葬於劉蔣之仙蛻園。無欲真人一生雖未熟讀詩書,然四方士大夫皆厚待於他。在燕地,則有王萬慶淡遊、趙複仁甫、敬鉉鼎臣;在秦地,則有紫陽楊奐、姚左轄樞、來獻臣明之、邳郎中邦用等人,皆以詩相挽,並作文致祭,將其刻石於佑德之靜複堂。觀此諸般,其平日道業成就,自是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