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姓趙氏,名諱九古,道號虛靜子。其家族世代居住於檀州,祖上為官者眾多,皆有著良好的政績和聲譽。父親曾擔任淄州太守,後改任同知平涼府事,於是舉家遷至平涼。先生於大定三年癸未出生,自小就展現出非凡的天資,生性淡泊寧靜。曾有相麵之人言:“風清骨奇,非塵坌中所能留也。”
先生早年喪父,心中早早便萌生出超脫塵世、追求仙道的誌向。十七年丁酉,母親欲為其娶妻,然而先生堅決不從,屢次請求入道修行。母親多次詰責,試圖改變他的想法,但最終知曉他的誌向堅定不移,無法更改,隻好順從了他的意願。
當時,府中有一位名為崔羊頭的人,傳聞其頗有道緣。先生聽聞後,便前往拜其為師。崔羊頭讓先生負責廚房炊事之事,每夜都要求他準備五七次餐食,而且每次的口味都需有所變化。每次所進獻的食物,崔羊頭也不多吃,亦不讓先生多做,致使先生通宵難以入眠。就這樣整整持續了三年,先生的心卻愈發恭敬,沒有絲毫的驕縱之氣,眾人皆以“內奉先生”稱呼他。崔羊頭深知先生可堪教導,在十九年己亥,讓先生前往華亭拜謁丹陽真人,請求其指點教誨,丹陽真人接納了他。
庚子年,丹陽真人返回終南山,命先生前往龍門侍奉長春真人,並親自加以訓導磨煉。長春真人還為其改名為道堅,時常在平涼一帶往來。丙午年,長春真人攜先生居住在終南祖庭。長春真人赴戊申之詔時,留下先生侍奉靈陽李先生。
明昌辛亥年,長春真人東歸海上,攜先生路過掖城,命他拜見長生真人。不久之後,長生真人令先生返回棲霞。長春真人對於他的歸來十分欣喜,讓他擔任文侍,掌管經籍典教之事。凡是僚屬、庶民以及道流前來拜謁,必定要先參拜先生,然後才能進入拜謁長春真人的丈室。先生所寫之文清新古樸,筆法類似《瘞鶴銘》,別具韻味。
己卯歲,長春真人奉詔前往西域,挑選隨行之人,先生位列首位。當行至賽藍城時,先生對清和尹公說道:“我到達宣德之時,感覺有長逝之兆。曾經承蒙師父教誨,道人不應以生死之事掛懷,又有何不可!公等應當好好侍奉師真。”言畢,便溘然長逝,享年五十九歲,葬於郭東原上。至今,當地百姓仍對其祭祀不絕。
起初,長春真人路過阿不罕山時,留下宋道安等九人在此修建棲霞觀以等待。至壬午年,因遭惡人妒忌而被起訴,眾人皆憂心忡忡,惶恐不安。一日,道安晝寢之時,夢見先生自天窗而下,說道:“吾師書信已至。”道安問道:“從何處而來?”先生答曰:“自天上而來。”道安接過觀看,隻見“太清”二字。宋道安從夢中驚醒,將此事告知眾人。次日,果然有書信從行在送達,訴訟之事方才平息,想來這乃是先生在冥冥之中的護佑。
癸未年,長春真人東歸,路過先生的墳塋所在之地。諸位友人想要將先生的靈柩遷回,長春真人製止道:“四大皆空,這身軀不過是暫時的寄托,終究會化為塵土。而那純淨的靈魂與真性,自在逍遙,無拘無束。又何必執著於這終將舍棄的軀殼呢?”次日便繼續前行。到達漢地之後,從雲中、武川、灅陽、燕薊等十餘處,眾人竟見到先生單騎而至,提前預報長春宗師東歸之事,責備眾人為何不遠迎。先生的神異之跡,實難一一詳述,暫且記錄一二,以彰顯其雖身死而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