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知微,先生世居河東河津縣,乃唐征遼將軍薛仁貴之遠孫也。其法諱知微,字道淵,號碧霄子,於天德庚午歲降生於這塵世之間。
先生自幼便與眾不同,不似尋常孩童那般嬉戲玩鬧,反而對世間的繁雜之事毫無興趣。隨著年歲漸長,他對清閑自在的生活愈發向往,性格沉默寡言,內心卻蘊藏著對真理的熾熱追求。
當先生年逾弱冠,世間的功名利祿在他眼中如同浮雲。他酷好養生性命之學,一心探尋那超脫塵世的奧秘。大定辛卯歲,丹陽宗師在終南演教,其名聲遠揚,四方皆聞。先生聽聞此訊,毅然決然地摒棄妻子兒女,懷著無比的虔誠,恭敬地謁見丹陽宗師,願執拂篲以侍門庭。
那前後的三年時光,先生始終堅守初心,不曾有半分懈怠。丹陽宗師慧眼識珠,認定先生乃可受道之器,遂將修真的秘旨傳授於他。先生得此真傳,如獲至寶,滿懷感恩之心複還鄉裏。
回到故鄉,先生築庵守靜,一心調氣養神。在那庵中,歲月悄然流轉,整整六載光陰匆匆而過。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先生心宇泰定,性天疏明,內心的境界愈發高深。
辛醜年,先生再次踏上前往祖庭的道路,奉師進道。在一個天澄月朗的夜晚,先生忽然起身,取來薪柴,放置於屋下。眾人皆對他這奇怪的舉動感到驚訝不已。然而,待到天明,卻發現大雪已盈尺之厚。眾人這才對先生的靜定之功佩服得五體投地,知曉他能洞見未然之事。
癸卯年,二三道侶邀約先生一同遊天壇。先生欣然應允,並說道:“王屋洞天我素來向往,那裏的安樂窩中可以托宿。”待眾人抵達,主人熱情相迎,將他們安置於一室。那屋子軒扉雅敞,門上的牌匾赫然寫著“安樂窩”。同行者麵麵相覷,相視驚歎道:“先生誠有道者也。”
彼時,丹陽宗師東歸海上。寒冬之際,法弟王誌一欲遊寧海參師,臨行前與先生辭別。先生竟慟哭不止,眾人皆難以揣測其中緣由。待到王誌一抵達寧海,才驚覺丹陽宗師已然羽化二十日有餘。
未幾,先生複還鄉中。一日,王汝霖前來拜訪,先生見他,直言道:“胡不早求良醫胎治厥疾?”王汝霖當時身體無恙,聞先生之言,隻當是無稽之談,並未放在心上。豈料未及一月,他忽中風而卒。此事一出,眾人對先生的先見之明更是驚歎不已。
崇慶年間,儒士吳世傑、薛國寶向先生請教秋試題目。先生從容答道:“三王以賞刑致康。”待到考試之時,果如其言,二人皆高中。又一日,杜仲敏來到庵中閑話,先生忽而笑道:“公可速歸,落井之婦猶可救也。”杜仲敏聞言,雖半信半疑,但還是匆匆忙忙趕回家中,竟果真如先生所言。先生預見未然之事,皆如此類,令人稱奇。
此後,先生南渡,遨遊於嵩少之間。他被那裏的秀麗景色所吸引,沉醉於山川的靈秀之氣。而後,先生又遷至內鄉,隻因喜愛那裏民風淳樸、景色秀美。他在此結茅隱居,引得眾多求道者慕名而來。
先生以其高深的道行和慈悲的心懷,對前來求教之人悉心教導,多所接引。他的教誨如明燈,照亮了眾人在修行之路上的迷茫與困惑。
時光荏苒,至正大壬辰冬十月三日,先生無疾而逝,享年八十三歲。他一生所作詩詞,皆收錄於《清虛集》中,流傳於世。其門下弟子數百人,唯侯誌忍、柳誌春、唐誌安、範誌衝四人為入室弟子。這四人秉承先生之誌,立觀度人於河東雲、應之間,成為當代備受尊崇的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