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史處厚(1 / 1)

在古老的乾州醴泉(今陝西省禮泉縣),大定壬午年,一個名叫史公密的少年,心懷對至道的向往,聽聞重陽祖師在終南遇仙得秘訣、潛心養道,便毅然踏上求道之旅,拜於重陽祖師門下,得賜名處厚,號洞陽子,從此開啟了他在全真道的修行之路。

史處厚入門後,謹遵師訓,於終南、鄠杜間乞食煉心,在艱苦的生活中磨礪身心,體悟全真性命之學。時光匆匆,七年丁亥春,重陽祖師欲遊東海,欲攜史處厚同行,然史處厚念及家中老母,辭而未往。重陽祖師感其孝心,遂畫三髻道者立於雲中、傍有一鬆一鶴之圖相贈,並囑其秘藏,言此為他日參同之符。

至庚寅春,重陽祖師仙逝於汴梁。丹陽宗師率三友入關,至長安孔仙庵。史處厚聞之,徑往參謁。此時丹陽初頂三髻,史處厚出示重陽所留畫圖,眾人皆大為讚異。四師為其詳述海上開化、汴梁升仙之事,彼此相印可,相得甚歡,史處厚遂與四師同葺劉蔣庵居之。在丹陽宗師的悉心教導下,史處厚勤修不輟,丹陽屢以詩詞訓告,次第誘掖,史處厚如海綿吸水般汲取著全真道的玄理與修行法門。不數載間,他的修行便克臻大妙,對全真道的理解與體悟達到了新的境界。

後史處厚複還醴泉,他一改往日的嚴謹,和光玩世,不拘禮法,時人皆以“史風子”呼之。他的行為看似癲狂,卻蘊含著對塵世的超脫與對大道的獨特領悟。忽一日,他歌舞於市,口中唯念“歸去蓬莊”,眾人皆迷惑不解。如此三日,他徑來庵中,於甲午六月十五日,奄然蟬蛻,坐化而去。一時官僚士庶,聞之皆來瞻拜,皆為其神跡所震撼。初葬醴泉,次年,丹陽移葬其於劉蔣之仙塋。開棺視之,眾人驚見其顏采如生,仿佛隻是沉睡,而非離世,這無疑更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

丹陽以四言讚之雲:“史公得遇,得遇重陽。重陽傳授,傳授玄黃。玄黃至理,至理不忘。內持修煉,外絕炎凍。水火既濟,日月交光。龍吟離位,虎嘯坎房。木金間隔,姹女圓方。刀圭爛飲,知味聞香。神丹結正,晃耀晶陽。風仙來度,顯出嘉祥。歌舞三日,辭別街坊。惟雲歸去,趨赴蓬莊。複入庵內,奄然坐亡。觀者雲集,事理匪常。一靈真性,班列仙行。”此讚文,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史處厚的道業曆程與非凡成就。他享年七十有三,其一生,是對全真道的執著追求與踐行。

至中統癸亥,史處厚之墓再遷仙塋。開壙視之,奇景再現,雖僅及百年,然其骨雖散亂,其色如金,其堅若石。此等異狀,令觀者驚歎不已,亦成為其傳奇道業的又一見證。 史處厚在全真道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故事,如同一顆璀璨星辰,永遠照耀著後人追尋大道的路途,激勵著無數求道者砥礪前行,為探究生命的真諦與宇宙的奧秘而不懈努力。 他的一生,不僅是個人對道的追求與證悟,更是全真道傳承與發展曆程中的生動篇章,讓後人得以一窺那個時代全真道修行者的風範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