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極,臨製四方,背一麵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縱橫紀綱,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陽生於陰,柔生於剛,陰德洪濟,陽德順昌,是故,陽本陰,陰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謂化始。
白話翻譯:
《易經》說:“天高上,地低下。
”陽為單數,陰為雙數。
一六共族,二七同路,三八一起,四九交好,五十同途徑,此共括為奇偶。
陰陽之氣生成五方亊物,陰陽之氣流行於時間的每時每刻,陰陽之氣宏布於空間的各方各位,陰陽之氣按生成與被生成的關係分別實行。
確認天空與大地的高上與低下位置;地麵高聳的地方(山)與聚水的地方(澤)互通電磁波;雲層發出的響聲(雷)與由於氣壓不均而產生的空氣流動(風)互相博擊;水與火不互相送放而相反相成。
立五在中間,共十的四麵八方的數就受限製了。
站在中間,背後的數為一,麵向的數為九;三七在旁邊,二八四六,在縱橫之間。
陽是相對陰來說的,陰卻包含著陽。
陽生於陰,柔弱生於剛強。
若陰化育大施行,則陽也化育順利昌盛。
所以,陽的根本在陰,陰生育了陽;天空倚仗形體,大地從帶電磁波;所以,上麵談論的是亊物演化的開始。
《青囊經》中卷
經曰: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分星宿,地列山川。
氣行於地,形麗於天。
因形察氣,以立人紀。
紫微天極,太乙之禦,君臨四正,南麵而治。
天市東宮,少微西掖。
太微南垣,旁照四極。
四七為經,五德為緯,
運幹坤興,垂光乾紀。
七政樞機,流通終始。
地德上載,天光下臨。
陰用陽朝,陽用陰應。
陰陽相見,福祿永貞。
陰陽相乘,禍咎踵門。
天之所臨,地之所感。
形止氣蓄,萬物化生。
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
白話翻譯:
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
天空分布二十八宿,大地排列山峰河流。
氣場通行大地,形體依附天空。
從形體觀察氣場,由此確立風水影響人們吉凶禍福的判斷準則。
紫微垣宮,太乙星在宮外服侍,北極星為君,坐北朝南而管理政事,天市垣在東邊,少微星座在西旁,太微垣在南,旁照四方極遠的地方。
四七二十八宿為經線,五行為緯線,運轉大地,照耀天象時令。
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為關鍵,運行每時每刻。
大地的形勢格局是上承天的光輝裝載而成的。
用陰要陽見,用陽要陰應。
陰陽相隨,福祿永正。
陰陽不平衡,災難至門。
天據高臨下,地向上盛裝。
形勢若停止不前去,則氣就儲蓄;有氣則演化生育為萬物。
氣為氣場,當其頻率相適時,活人有這種感應;祖先死後其骨肉保留原來的氣場頻率,也能導引墳墓中的氣場與相適頻率的後人相通,有益於後人。
所以,天有象地有形,上象下形緊密聯成一體,這就是演化生育的規律。
《青囊經》下卷
經曰:
無極而太極也,理寓於氣,氣囿於形,日月星宿,剛氣上騰,山川草木,柔氣下凝,資陽以昌,
用陰以成,陽德有象,陰德有位,地有四勢,氣從八方,外氣行形,內氣止生,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是故,順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門,推五運,定六氣,明地德,立人道,因變化,原終始,
此之謂化成。
白話翻譯:
最大集合是從非最大集合得出來的。
道理寄居於氣場,氣場聚集於有形物體。
日月星宿是剛硬之氣上升形成的,山川草木是柔軟之氣下結形成的。
助陽昌盛發展,必須用陰方能完成。
陽氣得有形象,陰氣得有位置。
地有四麵情勢,氣從八方來去。
外氣塑造形狀,內氣生成萬物。
氣受風則散,毗連水則止。
所以,順應五方事物之理,應用八卦,排列六十甲子,布置奇門遁甲的八門,推究金木水火土五氣的運動變化,確定風、君火、相火、濕、燥、寒六種氣候的變化,認識地氣的規律,確立人類社會的各種關係,遵順各種變化規律,研究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
這是演化生育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