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熱,沈清自家人多,兩條後腿肉烘烤來得及,關家三人白天都有活要做,隻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她壓低聲音說道:“你一次做不了多少,買多了回去時間長了容易壞;

這樣吧,我總歸要進城賣黃鱔,每次帶新鮮豬後腿肉回來的時候,你過來勻個兩斤,既方便又新鮮,如何?”

關麗求之不得,欣喜的不住感激:“謝謝嬸子!”

自從上次跟嬸子一起進城後,他們家隔幾日也會買幾斤豬肉,一半吃新鮮的一半做成熏肉;

別說,油水真的養人啊,家裏三人明顯有勁多了!

熏肉大約存下來十來斤,後麵熏肉和豬肉幹一起做,自家人少應當夠吃。

沈清趁機又道:“我每次買白麵的時候要不要給你也帶上兩斤?你回家炒了,耐放,吃的時候用沸水一衝,撒點鹽鹹香,放糖則香甜;

要是沒火,幹吃喝水也成,怎麼也能把肚子填飽。”

關家的經濟狀況她還是清楚的,她家現在不缺銀子,隻缺好的身體,而要養好身體,就得從改變觀念提高夥食開始!

關麗毫不猶豫同意:“成!隻是嬸子受累了。”

給銀子歸給銀子,肉和白麵卻要嬸子親自背回,還要連帶她們關家的那份。

沈清不怕別人買,就怕不聽勸,不在意道:“沒事,咱們有驢車,不受累。”

白麵從商城買就成,回去的路上再取出,即便沒有驢車也不累。

豬肉鋪子不止一個,這家沒有豬板油了,一行人前往下一處,連跑了五個,一共買到二十斤豬板油,又買到十五斤五花肉。

豬板油最為實用,無論豬油渣還是豬油都是足足的油水,沈清直接分了十斤給關麗——她家做肥皂,豬油雖然沒存下來,但豬油渣一直在吃,和關家人比起來,自家人油水足夠多了。

等後麵快出發前,豬油就不用來做肥皂,全部存起來裝壇子裏路上炒菜用。

關麗看著十斤豬板油,安心了不少,連忙去陶瓷店買了兩個大陶罐子。

家裏的太小了,她要在洪水來臨前,將這兩個大陶罐子裝滿!

*

關麗以為家裏有驢車,肉和糧食敲定,衣裳鞋襪也有穿的,還買了鐵哨,自家沒什麼需要買的了。

結果跟在沈清身後,方才意識到要買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油布,她和嬸子家雖然都有車廂,人在裏麵不用擔心淋雨,但車廂裝了人就裝不了多少家當,其餘的要用板車拉;

鍋碗瓢盆淋雨沒什麼,可糧食以及衣物根本不成!

而且不光大塊的要買,小塊的也要買,人可以打傘,但雨水多的情況下傘遮擋也有限,挑著的籮筐、背著的竹筐可不得用小塊油布包裹好蓋嚴實?不然泡了水能不能用先不說,沉甸甸的重量至少加了不少。

買了油布,油紙傘蓑衣自然也一並買齊。

火折子,她們一直用的打火石,家裏柴火都是幹燥的尚且很難打著引火,何況荒郊野外濕漉漉的情況下?火折子一吹即燃,方便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