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3 / 3)

“不,不,不,”鄭風華連連否定,“這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王書記,真的,沒有一點阿諛奉承的意思。”

“明白。我覺得你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總惦記著那令你魂牽夢繞的教育喲……”王顯貴玩笑似的哈哈一笑,還想說什麼,轎車已經駛到了會場大門口。

所說會場,隻不過是個大影劇院,因為隻有這裏才能裝得下全市幹部,還有常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包括市紀檢委,計兩千餘名正科級以上幹部。召開這樣規模的幹部大會,這還是建市以來第一次。會場上寫著“全市科級以上幹部大會”。

市委常委們按著職務高低分別坐在王顯貴兩側,其他市級領導也都在前排就座,當然,會議就由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彭方園主持。這之前,王顯貴曾主持召開了市委常委會會議,唯恐爭論不休,對這次會議講話的內容和要達到的目的,隻是提綱挈領地說了一說。

彭方園先是一驚,瞬間便冷靜下來第一個發言,表示了極大的熱情和支持。因為多年的官場生活令他已經明白,現行的行政體製幾乎是一把手政治,一把手下決心想幹的事情,班子別的成員誰想攔也攔不住;班子其他成員都想幹的事情,一把手確實不想幹的,怎麼也幹不成。因此,他盡管心裏反對,還是帶有支持的色彩主持了大會。

王顯貴做了個簡潔的開場後說:“……我去中央黨校前安排市委政研室、市委辦聯合有關部門的同誌對全市幹部隊伍狀況搞了一個詳細的調查,從調查結果看,我們的幹部隊伍存在著‘三化’……”講到這裏,他從會場讓人壓抑的、竊竊私語的氣氛中似乎感覺到了什麼。

昨天,孫大偉曾經反映說,市委常委會議之後,社會上就風傳開了抵製這次會議的流言飛語。他瞧瞧主席台下倏地又靜下來的場麵,為了不至於讓人挑刺兒,在原講稿的“三化”前麵又加上了“比較”兩個字作修飾詞:“一是幹部隊伍比較老化,全市一千二百二十一個副處級以上幹部平均年齡五十三到五十四歲,五十歲以上的占74.3%;二是學曆偏低化,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4.8%,中學文化程度的占42.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隻占18.1%;三是思想比較僵化,比如說,全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勢如破竹,我們省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製已經比各地晚三春了。中央文件、《人民日報》已經開始大量宣傳、推廣安徽小崗村的經驗了,我們才剛開始。一位分管農業的副區長就感慨地說這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據說這位老同誌瞧著責任田到戶的地頭名牌,按著作價承包給農民的拖拉機、馬車,不止一次掉下了眼淚……”

他講到這裏,台下發出了一陣嗤笑聲,能聽得出這嗤笑裏並沒有惡意,從聲音的清脆味兒和方位看,可以斷定發出聲音的多是那些年輕的科級幹部們。

嗤笑,也是一種譏笑。

作為一名領導幹部,特別是在這和平年代,要進行一次幹部人事製度的大膽改革,是要考慮到利益者的情緒和承受能力的。這嗤笑,是從唉聲歎氣和流言飛語中衝浪而奔放出來的。雖然帶有一種不檢點的味道,但是,能讓他感到像一種新生力量在噴發。

“同誌們,”王顯貴放大了嗓門,“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我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回來以後我也是想了又想,甚至整整兩宿沒有睡覺。最後征得市委常委們的意見,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大刀闊斧地調整縣團級領導班子,讓那些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又低,不適應改革開放和‘四個現代化建設’的老同誌,以讓位就是作貢獻的姿態退下來,破格提拔那些年富力強、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走上領導崗位。”

會場裏一下子變得十分肅靜,都在等待聽這似乎狠了點的“一刀切”這關鍵性詞語後麵的詳細說法。

王顯貴喝口水說:“國家恢複高考,召開科技工作大會已經明確闡明科技就是生產力,而且是最強大的生產力。因此,我們要打破建國幾十年來幹部六十歲才退下來的格局,要從七七級大學畢業生中,從五十歲以下的老大學生中選擇一批人,充實進處級領導班子。在現有幹部隊伍中畫杠退長官員,小學文化程度的畫到五十二周歲,中學文化程度的畫到五十四歲,對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進行一次政績考核和身體檢查,隻要沒什麼大問題,身體健康,原則上保留到六十周歲退休……”

台下哄亂了,王顯貴講不下去了,彭方園也控製不住場麵了,先是一片激情的掌聲,後又變成有節奏的掌聲,那指責聲,甚至罵娘聲也時時冒尖,衝出聲浪,讓人聽得很清楚。會場像沸騰了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