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秧歌是指流行於中國北方各省漢族農村的一種載歌載舞藝術形式;狹義的秧歌是指此種藝術形式表演時所唱的歌曲,即作為舞蹈歌曲的“秧歌調”。秧歌調的體裁,多數是小調,少部分是具有說唱特點的地方曲藝和地方小戲唱腔。如東北地區秧歌調,在營口、撫順一帶流傳的,俗稱“秧歌柳子”,多在秧歌表演的開場時歌唱,有《鬧五更》、《放風箏》、《茉莉花》等數十首常用小調和《王婆罵雞》、《鋸大缸》、《瞎子觀燈》、《張生戲鶯鶯》等十多首說唱性小曲,音樂風格高亢、潑辣、熱情。河北地區秧歌調,在冀東地區流傳的,俗稱“秧歌綹子”,曲目數十種,大部分是當地流行的民間小調歌曲,冀中地區流傳的,曲目亦有50餘種,代表曲目有《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具有說唱音樂唱腔特色;冀西張家口一帶流傳的,曲調構成比較複雜,當地有“九腔十八調”之說,音樂風格樸實、抒情。山東地區秧歌調以流傳北部平原的“鼓子秧歌”和流傳膠東半島的“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為代表。鼓子秧歌調為說唱性歌曲形式,曲目有《大觀燈》、《大實話》、《鴛鴦戲老雕》等,情趣詼諧、幽默;膠州秧歌調則較多吸收當地戲曲唱腔,常用[南鑼]、[東坡]、[扣腔]、[打帛調]等曲牌,多演唱有故事情節的題材,如《梁祝》、《鬧學》、《尋親》等,具有戲曲音樂特色;海陽秧歌調以當地流傳的民間小調為主,如《小貨郎》、《賣油郎》、《小羅匠》、《小二姐作夢》等,音樂風格活潑、明快。山西地區秧歌調以晉中秧歌和晉東南秧歌為代表,晉中秧歌調多為當地流傳的小調歌曲,曲目上百種,常唱的有《賣燒土》、《走西口》、《十二月》、《繡花鞋》、《小趕會》等,音樂風格粗獷、豪放;晉東南秧歌調則接近於戲曲唱腔,曲調已分“快板”、“慢板”、“哭腔”等,具有戲曲音樂的板腔體特色。陝西地區秧歌調大部分來自“郡鄂腔”,如《崗調》、《銀紐絲》、《對花》、《戲秋千》、《小放牛》等,用板胡托腔伴奏,音樂風格近似地方小戲唱腔。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