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蛇醫傳奇(1 / 2)

蛇醫傳奇

一代名醫——季德勝,度過了80個春秋,不幸於1981年10月16日去世。

消息傳來,我深深感到內疚。在1966年4月,我曾專程到江蘇南通采訪,準備為他拍攝電影。老人很熱情地接待了我,詳細地向我敘述了自己傳奇式的一生。南通市委、衛生局、中醫院和南通製藥廠的許多同誌,也熱心地介紹了老人的情況。回到上海以後,當我寫好了劇本提綱,一場眾所周知的政治風暴開始了。拍攝電影的計劃當然化為泡影。如今,老人已經離開人間,無法再用電影膠片紀錄他的形象。在那裏,我隻能用文字記述老人不平凡的經曆,算是對這位來自民間的名醫的紀念。

命運坎坷的“蛇化子”

季德勝,中等個子,看上去像個普通的農民,略長的臉上留著胡須,雙眼格外明亮。當我來到南通陸家井季德勝家裏采訪時,那裏有小院,有寬敞的住房,生活條件相當不錯。

“你應當到天生港去,看看我原先住在什麼樣的地方!”季德勝用濃重的蘇北口音,對我說道。

我遵從他的意思,來到南通天生港——位於長江邊上的一個小鎮。在小鎮北麵的田野上,找到一座又矮又小、孤零零的土地廟。季德勝說,過去,他的一家就住在土地廟旁的一間草屋裏,住了十多年!

季德勝顯得有點激動,談起了自己的經曆……

1901年,季德勝生於江蘇宿遷。父親季明揚以捕蛇、治療蛇毒為生,貧窮潦倒,人稱“季生侉子”。

季德勝六歲的時候,宿遷大旱,全家被迫逃難。他的母親和弟弟季德利死於途中。季德勝和父親走南闖北,從小就嚐夠了生活的艱辛。他父親擺攤賣藥,光顧者寥寥無幾,沒辦法,就叫季德勝表演活吞蛇頭,招徠顧客。

季德勝入深山,進密林,在父親的指點下,學習捕蛇的本領。那時候,人們稱捕蛇為“玩命”,稍一疏忽,便會喪生。捕蛇者要膽大心細,眼明手快。季德勝成天跟各種毒蛇打交道,摸熟了它們的脾氣。比如,他看到毒蛇兩腮鼓起,高昂著蛇頭,知道毒蛇正在發怒,要暫時避一避;當毒蛇的兩腮沒有鼓起,安詳地躺在地上,他就走過去,先用手輕輕撫摸幾下。毒蛇正感到“舒服”的時候,季德勝一把擒獲了它。

父親還教季德勝辨認草藥,把已經傳了五代的治療蛇毒秘方,悄悄告訴了他。這祖傳秘方,是他們的“飯碗”,絕不外傳。但是,父親留下的蛇藥處方非常淩亂,有幾十種,要的中藥味數多,用量大,在治療過程中很不方便。季德勝決定改革舊方,找出一種穩定、簡單、效果好的處方來。為了驗證蛇藥的性能,他常常用自己的身體作試驗。他拿手臂、大腿、舌頭,讓蝮蛇和竹葉青去咬,再將蛇藥內服和外用,一味藥、一味藥地試驗,手上的傷口積有一百多處。有一次,他用眼鏡蛇作試驗時,蛇毒發作,昏迷過去,後來一連喝了兩斤自製的五毒酒,才蘇醒過來。但左手大拇指已被眼鏡蛇咬斷一節,致殘了。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曾寫過《捕蛇者說》,記述了捕蛇者在那“苛政猛於虎”的年月裏難言的辛酸。季德勝和他的父親,過著比柳宗元筆下的“捕蛇者”還要艱難的生活。在季德勝二十五歲那年,父親連吐鮮血,病死於去如東縣岔河鎮途中。

浪跡生涯

從此,季德勝孑然一身,孤苦伶仃。他浪跡江湖,走南闖北,流落到浙江、廣東、雲南、貴州、福建等南方各省,在海南島捉過五十多斤重的蟒蛇,金門島、香港等地也留下過他的足跡。在這些江湖歲月中,他破帽遮顏,衣衫襤褸,捕蛇為生,人們譏笑他是“蛇化子”。四十多歲了,他還是光棍一條,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為了糊口,他常捕些奇形怪狀的蛇,到上海、廣州去賣。

有一年,當他正在蘇州玄妙觀賣蛇藥時,偶然結識了沈根妹。沈根妹也是一個苦命人,共同的命運,把他們的心連在一起。1945年春,他們在蘇州結婚。然後,就流浪到南通,看中天生港那座破舊的土地廟,搭起草屋,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