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美容界的“女強人”(1 / 3)

美容界的“女強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1987年秋,一封散發著火藥氣味的信,從某前線寄到了深圳。她拆開信封,從裏麵掉出一隻塑料和平鴿。信上的字跡是陌生的。她讀著,讀著,視線被淚水模糊了。

信是一位解放軍戰士寫來的,卻代表著兩顆心,其中的一顆心已經停止跳動——一位戰士為國捐軀。另一位戰士在清理他的遺物時,發現夾著一張剪報,報道“美的開拓者”——連梅痕女士的事跡。顯然,報道使烈士在生前常常感動。清理遺物者讀罷剪報,心中也燃起對美的無限向往,於是按照報道上提到的地址,給連女士寫了這封信。戰士說,等戰爭結束,和平鴿高翔藍天,我要把愛美之心變為美的追求……

連梅痕,深圳新安美容廳經理、美容師,在南國是一個頗有名聲的人物。《羊城晚報》海外版、《深圳特區報》、香港《大公報》等等,都報道過這位“女強人”。她常常收到四麵八方的來信。光是從老山前線寄來的信,就有幾十封之多。

一位農村姑娘給她去信,“救救我吧”!為什麼呢?因為姑娘臉上長黑斑,男朋友說她“克夫”,不要她了;姑娘的女友們也疏遠了她,生怕染上“克夫病”。姑娘向美容師連梅痕求救:“還我美容,還我青春!”

1987年初冬,首屆一市(上海)三特區(深圳、珠海、廈門)美容化妝品“十佳”評選活動在上海舉行。作為評委,連梅痕從深圳來到了上海。我在錦江飯店見到她。我發覺,她本身便是美容的活樣板。雖說她已步入中年,兒子都19歲了,但仍然保持著青春的魁力。她愛打扮,卻雅而不俗,淡而不豔,長波浪披在黑白相間的上衣肩上,黑色緊身褲下穿著一雙紫色高跟鞋,風度瀟灑,性格開朗。時而講流利的上海話,時而講純正的普通話,滔滔不絕,談鋒甚健,話中包含著哲理。她顯得十分忙碌,不時有人來找她洽談業務——因為她兼經理、美容師於一身。

她向我講述了老山戰士和農村姑娘的故事,她的本意不僅僅是講故事,卻是要借此說明她的觀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過去總是把抹口紅、描眉毛說成‘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仿佛美容成了資產階級小姐、太太的‘專利’。其實,勞動人民也愛美容,革命者也愛美容。楊白勞那麼窮,還給喜兒買一根紅頭繩;江姐在就義之前,還要梳梳頭,整一整花衫……美容技術、美容化妝品本來是人民創造的。現在,我到處宣傳美容、普及美容知識,我是要把美容還給人民,打破小姐、太太們的‘專利’……”她的一席“開場白”,充分顯示了她桀驁鋒利的個性。

創辦中國第一家美容廳

1984年9月18日,深圳國際商場二樓,掛出了“藝術攝影美容時裝服務部”的招牌,引起了顧客們的注意。須知,在外國,美容院並不稀罕,而在中國內地,這卻是破天荒第一家。

“服務部”裏掛著5麵鏡子,擺著5張轉椅,一個氣度不凡的女人在那裏招待顧客。猶猶豫豫的顧客們總算在那女人的“號召”下,走了進去。不過,顧客們都站在那裏,誰也不敢坐下來“美容”一番。那女人幹脆拉住一位20來歲的姑娘,把她按在轉椅上。這位姑娘便成了第一位顧客,而那女人成了中國第一位美容師——此人就是連梅痕。

大約由於她原本是話劇演員的緣故,她擅長演說。麵對層層圍觀的顧客,她以為是演說的極好機會。於是,一邊做,一邊講。做完了,幹脆,嘴巴不停講著,講什麼是美容,為什麼要美容……好不容易,開業第一天,總算有5位勇敢者坐下來讓她美容。她看得出,有好多顧客在一旁觀看良久,欲美容又猶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畢竟要有勇氣。

萬事開頭難。開業第一個月,在艱難中度過。每天營業12個小時,平均隻有5位顧客,如此而已。生意這般清淡,營業很難維持下去。她,陷入困境之中……

她生在上海,長在上海。父親原是上海虹口醫藥公司的業務總經理。她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從小就當幹部,從少先隊的中隊長、宣傳委員、班長,到高中時當團支部書記、文體部長。她也從小喜愛美,追求自身的形象美,喜歡在頭上戴個蝴蝶結、插朵花。1960年,她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她的同班同學之中,有今日上海譯影廠廠長喬榛。她係統地學習過基礎課之一——戲劇化妝。1965年,她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分配到湖南戲劇學校任教。4年後,調往湖南省話劇團當演員。她演過話劇《楓葉紅了》等,也演過電影《一個女人的命運》,曾為許多部電視片配音。1984年,由於小家庭的不幸離異,她決心帶兒子離開長沙。這時,父親和妹妹已經調來深圳工作,她也就隨之踏上這個號稱“南風窗口”特區的熱土。

新來乍到,她在深圳工人文化宮教舞台表演。不久,到青少年活動中心教舞蹈。這些工作都是她的本行,駕輕就熟。倘若她安於現狀,滿可以輕輕鬆鬆打發日子。

一件偶然的事,在她平靜的生活中卷起了狂瀾:一家外國化妝品公司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在深圳落腳,派駐推銷員,宣傳美容術——其目的隻是想在中國打開它的產品銷路。她聽說這一消息,心裏為之一動,能不能辦一個中國氣派的美容院呢?

不過,她當時不了解美容術是怎麼回事。一位姑娘知道她的心思,自告奮勇,花錢當“顧客”。於是,她倆一起來到東方賓館。“顧客”坐上椅子,她裝成“陪客”在一邊觀看。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她畢竟是戲劇學院的科班生,看了一回就明白了。

她是一個想得出就辦得到的女人。她覺得國際商場人來人往,是個辦美容院的好地方,居然就去叩響經理室的房門——她從不認識經理,而且手頭也沒有什麼“介紹信”。大抵是命運的安排,她遇上了一個非常爽快的經理。他叫李景泉,40來歲,一聽完她的設想,當場拍板:“行!你寫個可行性報告給我,我們就可以進行實質性談判。”經理這一句話,就定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