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理發博士”(2 / 3)

“來,在我的頭上做試驗!”張學明對他的愛人說。愛人跟他同行,也是搞女子理發。

緊接著,那位化工學院的女教師,自願充當第二個“試驗品”。

就這樣,冷燙劑終於試製成功了,在理發店裏正式使用。

不料,捅了個大漏子!

一天,張學明外出開會,回家後正在吃晚飯,理發店經理突然急匆匆趕來,見到張學明,連聲說:“糟了!糟了!糟了!”

發生了什麼事情?

張學明來到店裏一看,果真糟了:一位女顧客的一大半頭發脫落了!

這位顧客在南京某科研單位工作,這次來上海結婚,久慕張學明大名,特地前來燙發。正巧張學明開會去了,便由別人代勞。

本來,冷燙劑要用水衝稀好幾倍使用。他為了優待那位新娘,特地從張學明的櫃子裏拿出一瓶濃的冷燙劑,用在顧客頭上。他心裏想,冷燙劑越濃,發型越牢固。

不料,好心辦了壞事。冷燙劑太濃,竟使顧客的頭發大片脫落,新娘變成了禿子!

他知道闖了禍,嚇得臉色都發白了。店堂裏擠滿看熱鬧的人。有的人甚至煽動顧客,要理發店賠錢……

幸虧那位顧客明理。當張學明向她說明了頭發脫落的原因之後,她倒心平氣和,並不計較。她隻是很誠懇地對張學明說:“你想個辦法,讓我對付婚禮就行了!”

張學明記起來了,一位著名演員生了一場大病,頭發落光,無法出國演出,他曾為她編織了兩隻假發頭套。張學明當即趕到演員家,借來多餘的一隻頭套,戴在那位新娘頭上。新娘一看,竟比她原先的頭發還漂亮,一場意外的風波總算平息下來。

幾個月以後,那位顧客又來了,送還了頭套,而且指名道姓要張學明為她燙發。

“你不怕掉頭發?”張學明笑著問道。

顧客也笑了,她告訴張學明:自從那場風波發生之後,消息傳得飛快,連南京的理發行業都知道了,紛紛說冷燙劑不行。其實,這是使用不當,並非冷燙劑不好。今天,特地請張師傅用冷燙劑燙發,回去後請南京的理發師看看,為冷燙劑“恢複名譽”,為張師傅“恢複名譽”。

是啊,俗話說:“虎美在背,人美在內。”張學明深為這位顧客所感動,他想,她的心靈是多麼美好!

吃一塹,長一智。張學明認真地給大家講授化學知識,使他們懂得冷燙的化學原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故了。冷燙得到了普遍推廣,代替了電燙。

踏上大學講台

一個隻念過幾年私塾的理發師,居然登上戲劇學院講壇,給大學生們講授戲劇發型的設計和操作技術,這不能不說是奇跡。

張學明與戲劇界結緣,開始於1956年。那時候,上海戲劇學院演出莎士比亞的名劇《無事生非》,請張學明協助設計人物發型。在工作中,張學明認識了化妝副教授陳紹周(現為教授)。他們結為師生,共同探討起美容藝術來。陳紹周高興地對張學明說:“你有實際經驗,我們來一個理論與實際結合。”

1958年起,上海戲劇學院正式聘請張學明為兼職教師。一直至今,張學明仍為戲劇學院開課。

在戲劇學院工作,為張學明打開了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也向張學明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戲劇中的人物,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發型也相應不同。王熙鳳是什麼發型?慈禧太後是什麼發型?日本歌伎是什麼發型?朱麗葉是什麼發型?居裏夫人又是什麼發型?……

張學明對於戲劇化妝是陌生的。他常常到劇場後台,觀摩戲劇化妝,鑽研戲劇發型。

1960年,張學明拿著北京市服務局的介紹信,來到北京某考古研究所,要求查閱古代發型資料。

天底下的事情,竟如此相似。就像他在某化工學院遭到的冷遇一樣,某考古研究所的接待人員對介紹信不屑一顧,他心裏分明是瞧不起“小剃頭”,嘴裏卻隻好推托說:“我們這兒都是國家貴重文物,一般不對外接待。”

張學明沒有打退堂鼓。他知道,對方看不起理發師。沒幾天,他拿著“財貿部”的介紹信,又來到那裏。這一回,大概是介紹信上那大紅印起了作用,驚動了所長,親自出馬接待。

所長倒是一位很熱情的學者,聽了張學明說明來意,連聲說:“歡迎!歡迎!”

就這樣,一個理發師,跟考古學打起交道來。他那架照相機,派了大用場——用來翻拍古畫中的發型圖,拍攝古代的人物塑像。有時,他拿起畫筆臨摹。考古學家們看到理發師會攝影,會繪畫,頗為驚訝。

張學明還跑到北京圖書館、故宮、博物館,搜集了漢女、唐女、宋女發型,研究了釋迦牟尼發型,描下了“喜鵲尾”、“雙抓髻”、“環雲髻”、“高雲髻”、“三環發”、“雙環發”等各種發型。

張學明還著手研究外國發型,從古希臘的塑像,到西方現代流行發型,逐一搜集。

廣征博聞,不僅使張學明了解了古今中外的發型,而且開闊了他的思路,從中汲取了許多營養,用來設計新的發型。

不過,上起課來,大學生們愛問這問那。當他們問及頭發、皮膚的生理知識時,張學明答不上來了。

怎麼辦呢?張學明是個有心人。在理發的時候,他常愛跟顧客聊天,以便了解顧客的職業、愛好,使發型符合顧客的身分。有一次,他在聊天中了解到一位顧客是著名皮膚科專家、上海第一醫學院楊國良教授的女兒,非常高興,馬上向她吐露了求師之意。女顧客告訴他,父親工作很忙,不一定肯收你這個學生,不過,他最怕在理發店排隊等候,如果你能給他理發,一邊理,一邊談,也許會答複你的問題。

張學明喜出望外。盡管他一向幹女子理發,不做男活。當楊國良教授來了之後,他破例為教授理發。一邊理,一邊聊,楊教授知道張學明是一個肯於鑽研的人,就很高興地教他。張學明從楊國良教授那裏,學到了皮膚科知識。

接著,他又通過另一位女顧客,向著名毛麻專家朱炳榮求教,學到了有關毛發的知識,把頭發分為剛發、綿發、沙發、油發、堅韌發、胎毛發等等。

他,正是利用理發業接觸麵廣這一特點,廣求賢師,虛心請教,闖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自學之路。

講課,當然要有講義。對於文化水平不高的張學明來說,拿筆杆子比拿吹風機吃力百倍。他頑強地學習文化。

起初,張學明會做不會講;後來,他會講不會寫。燈下,他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寫著。倦了,幹脆把小板凳翻過來,屁股坐在四隻凳腳上,驅散了睡意。他終於學會了寫作。1962年,他在陳紹周老師的指導下,與另外兩位理發師一起,共同寫出了十多萬字的專著《理發技術》。理發師著書立說,一時傳為美談。然而,書中凝結著理發師們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學無止境。為了了解國外的理發技術,張學明不懂外文,隻好請人代理、代譯。有一次,他花了37元譯費,請人譯了一篇國外理發技術文章,由於譯者不懂理發業務,許多專業名詞都譯錯了。張學明“逼上梁山”,自學起英語、日語來。這樣,在這位理發師的“知識結構”中,又增添了新的內容。

“張瑜式”的來曆

不久前,外國的美容專家訪問了張學明。他們聽說,中國在十年動亂中,禁止婦女燙發,因此現在中國的女子理發技術十分落後。

不錯,在那動亂的十年中,張學明被當作“反動學術權威”批鬥,不再做女子燙發了!然而,暗地裏他仍在鑽研女子理發技藝,在休息天跑圖書館,查資料……

在外國同行麵前,張學明作了精彩表演:在短短的半個小時裏,像變魔術似的,在同一個女顧客頭上,變出好多個發型!

這下子,外國美容師們大為震驚。拍照呀,錄像呀,忙得不亦樂乎。

當他們看了張學明的攝影、素描、雕塑作品,這才明白,原來這位中國理發師有很深的藝術造詣,怪不得能夠得心應手地給顧客做出種種不同的發型。

張學明還用美學理論,說明了如何“因人製宜”:“長臉用額前遮蓋的發型,看上去不顯得太長;方臉用柔和的發式線條,看上去就不顯得方了;對腦門狹窄的,利用兩鬢蓬鬆的發式和向外開展的線條,使人產生腦門開闊的幻覺……”

張學明技藝精湛,知識廣博,成了“理發狀元”、“理發博士”。多年來,他為《少奶奶的扇子》、《羅米歐和朱麗葉》、《貴族夫人》、《特高課在行動》、《愛情啊,你姓什麼》、《蝴蝶夫人》等許多戲劇、電影,設計了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