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妃搖了搖頭,歎了口氣,說:“我們母子本來就是亡國之人,怎敢和別人爭奪天下?

聽天由命吧!如果用兵,滿城生靈塗炭,又有什麼好處呢?”

大臣們仍然堅持守城抵抗,劉審交擺了擺手,製止眾人的議論。他說:“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了,大家不要再說了,一切都聽從太妃的安排。”

於是,王淑妃決定派使者向劉知遠稱臣,請求他早日來到大梁,同時王淑妃和李從益從宮中搬了出來,住進私人住宅。

劉知遠的大軍一路南下,所向無敵,在六月初三抵達洛陽,大梁文武百官前來迎接。劉知遠派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進大梁,清理內宮,並秘密殺死李從益和王淑妃,他自己在十一  日進入大梁。

王淑妃臨死時,悲痛地說:“我兒子是被契丹立為皇帝的,他有什麼罪?為什麼就不能留下他一個人,讓他每年寒食節祭掃明宗皇帝的陵墓呢?”王淑妃的話淒慘哀婉,周圍的人  無不為之落淚。

這一年,劉知遠立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劉知遠作為一個動蕩時期的封建帝王,在統一北方,抵禦契丹方麵是起了積極作用的,尤其是反對石敬瑭“割地”、“稱兒皇帝”,對其卑劣行徑給予公開的反對,深憂“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證明其有著深謀遠慮的政治洞察力。

郭威廢帝自立

軍士郭威舊隸劉知遠,當從楊光遠北征,白知遠乞留,人問其故,威曰:“楊公有奸詐之才,無英雄之氣,得我何用?能用我者莫劉公乎!”

——《資治通鑒》第二百八十一卷後漢隱帝劉承祐18 歲繼位,由楊郃、郭威、史弘肇、王章四人輔政,隨著他漸漸長大,對重臣輔政的局麵感到不滿,就企圖誅殺四大臣。950 年的一天清晨,文武百官上朝。他們剛剛走到廣政殿外的廊房下,突然從殿內衝出幾十名武士,亂劍齊下,楊郃、史弘肇、王章  三個人頓時倒在血泊中。

當時,郭威正領兵駐守鄴都。劉承祐派供奉官孟業攜帶密詔到鄴都,命令鄴都的副將郭崇威等人殺死郭威。沒想到事情處理得不好,密詔很快落入郭威手中,郭威不禁大驚失色。

他立即召集郭崇威、王峻、曹英等部將聚會,手拿密詔,痛心疾首地對眾人說:“我和楊郃他們跟隨先帝披荊斬棘,曆盡艱辛,奪取了天下。自從接受輔政重任以來,我們為朝廷盡心竭力,沒想到楊郃他們竟然死得這麼慘,剩下我一個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這是陛下的詔書,你們就按詔書的命令,把我殺了吧!”眾人一聽,驚得目瞪口呆。郭崇威流著眼淚說:“天子年少,這一定是天子身邊的小人們幹的。崇威情願跟從郭公入朝麵見天子,掃除奸黨,郭公不能蒙受千古惡名。”眾人紛紛勸說,一致要求進軍大梁,扭轉乾坤。郭威實在忍無可忍,毅然率軍南下,直搗京都大梁。

劉承祐得知郭威反叛,頓時驚恐萬狀,追悔不迭。他頹喪地對身邊大臣說:“那天的事  情,太草率了!”

這日,郭威大軍與朝廷軍隊在大梁郊外劉子陂擺開戰場,劉承祐硬著頭皮親臨陣前督戰。

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率領騎兵向郭威軍隊發起猛攻,郭崇威率領騎兵迎戰,南北兩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戰鬥很快結束,朝廷軍隊兵敗如山倒,士兵紛紛投降,慕容彥超倉皇逃走。

第二天,劉承祐率領殘兵敗將返回大梁。

哪知平盧節度使劉錸占據城門,開弓放箭,劉承祐隻得撥轉馬頭,向西北方向奔逃,最終被翰林茶酒使郭允明殺害,郭允明也自殺身亡。郭威得知劉承祐的死訊,不禁黯然神傷,  失聲痛哭。

郭威進入大梁後,率領百官拜見太後。郭威對太後說:“現在軍政繁多,國中不可一日無君,請太後及早選定繼嗣。”

太後無可奈何地說:“高祖有兩個弟弟、兩個兒子,就讓百官從中選擇最合適的吧。”郭威等人一致要求後漢高袒劉知遠的親生兒子劉承勳繼位。太後說:“劉承勳長期患病,臥床不起。”眾人不信,請求麵見劉承勳,太後派人把劉承勳抬到眾人麵前,眾人這才確信無疑。

郭威率領百官又請求讓劉知遠的養子劉斌繼位,劉斌是劉知遠的侄子。太後同意百官的請求,郭威立刻派太師馮道等人前往徐州迎接劉斌入朝登基。

十二月,劉斌跟隨馮道等人從徐州返回大梁,路上巧遇郭威率軍出征抵禦契丹。劉斌派使者慰問官兵,將士們私下議論說:“我們攻陷京師,逼死主上,罪行實在太大了。如果劉氏家族再次執掌天下,我們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十二月十九日,郭威率軍到達澶州。第二天早晨,郭威剛要整頓兵馬出發,就聽見住所外麵人聲鼎沸,喊聲不斷。郭威唯恐發生不測,急忙命人關閉院門。外麵的將士紛紛翻牆而入,眾人叩拜郭威說:“我們已經和劉氏結下仇怨,絕不能再讓劉氏當皇帝,皇帝必須由侍  中來做。”

眾人百般懇求,郭威一再推辭。這時,有人撕下黃旗披在郭威身上,眾人趁勢歡呼萬歲,  簇擁著郭威返回大梁。

樞密使王峻得知郭威的軍隊嘩變,立刻派留守大梁的侍衛馬軍指揮使郭崇威帶領七百名騎兵直奔宋州,把剛剛走到宋州的劉斌看護了起來。郭崇威讓馮道先返回大梁,然後殺死了劉斌身邊的幾員大將,把劉斌幽禁在宋州。不久,劉斌遇害。

太後無奈,隻好發布命令,廢黜劉斌為湘陰公,授予郭威傳國玉璽,郭威登基稱帝,建  立了後周王朝。

郭威廢帝自立導致後漢滅亡,及五代最後的一個王朝——後周的建立,郭威自立也致使北漢正式代替後漢。郭威自立也象征五代十國踏入一個新的階段:後周時期。後周是個比較強大的王朝,這都為未來宋朝的統一打好了根基。

五朝元老馮道

魏主之在洛陽也,密道遣閣內都督河南趙剛召東荊州刺史馮景昭帥兵入援。兵末及發,魏主西入關。景昭集府中文武議所從,司馬馮道和請據州待北方處分。

——《資治通鑒》第一百五十六卷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在五代時期,他曆事五朝,侍奉過11 位皇帝,高居相位二十多年而不倒,真是一個官場奇跡,他晚年自號“長樂老”。

馮道為人勤奮、儉樸,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早年,他在晉王李存勖手下做草書記。有一次後晉、後梁軍隊夾河對峙,馮遭在自己軍中搭一個草棚,不設床席,睡在草料堆上。領到的薪俸,拿來與手下人分享,與他們共用器皿,一同吃喝,自然得體。

有一次,他的將領中有人擄掠到別家的美女送給馮道,馮道推辭不掉,無奈就把她安置在另外的房間,查訪了解到她的家人後,就派人將其送回。

父親去世後,馮道離職在景城居喪。那時正值荒年,他便拿出家中全部資財周濟鄉裏百姓,並親自耕田砍柴。看見有未耕的荒田,或人家無力耕種的,馮道就晚上悄悄替人耕種,後來別人知道後感到很慚愧,前來感謝他,馮道卻不把這些看成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守喪期滿,他又被征召為翰林學士。

後唐明宗即位後,因早就知道馮道的人品與才學,便問安重誨:“先帝時的那個馮道現在在哪裏?”安重誨答道:“還是任學士。”明宗說:“我平素就知道他,此人正是我要選任的宰相人選。”於是明宗授予馮道端明殿學士,升遷做管理軍隊事務的兵部侍郎,一年後又授予他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權如同宰相一般。

明宗在位那幾年,國家收成都比較好,中原也沒有戰事。馮道向明宗建議說:“臣在河東做文書官的時候,奉命到中山去,當時由於路途不平,唯恐馬有踏失,我便緊緊握住馬嚼韁繩,不敢有半點鬆懈。等到了平地,我以為無須多慮,思想也放鬆了,結果就墜馬受傷。

這件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大凡身處艱難危險境地時,人都會深思熟慮,謹慎而行,所以不會有什麼差錯,而身居安逸則禍患常隨思想鬆懈而至,這是人之常情啊!”

明宗問:“倘若國家收成比較好會對百姓生活有幫助嗎?”

馮道說:“糧食若漲價,老百姓就要挨餓;糧食若不值錢,農民的收入就會受損。”可見馮道是一位居安思危、關心民心的大臣。

還有一次,明宗得到一個玉杯,玉杯上刻著“傳國寶萬歲杯”,這非常投合明宗的心理,明宗對這個玉杯十分珍愛,常常放在手中把玩。一天,他把玉杯拿給馮道看,並對他說道:“這可是朕的寶貝。”馮道聽了不以為然地說:“這算什麼寶貝,做帝王的應該有一種無形之寶。”明宗很奇怪地問:“什麼是無形之寶?”馮道告訴他說:“無形之寶就是仁義。”明宗聽了心中暗以為是。正是在馮道的輔助下,明宗在位期間才出現了五代十國時期最好的政治局  麵。

馮道給明宗做了十多年宰相,明宗死後又做閔帝的宰相。潞王在鳳翔反叛,閔帝出奔到衛州(治在今河南汲縣),馮道率百官迎接潞王入朝,擁戴他為帝,馮道又做了宰相。末帝繼位時,閔帝還在衛州,過了三天,閔帝才遭殺害。不久末帝調馮道做同州節度使,掌管一方財政軍政大權。過了一年,賜授司空高職,這是輔助末帝治同安邦的要職。

後晉滅後唐,馮道又侍後晉。高祖授任馮道做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授司徒,職權範圍大體與司空一樣,又兼做侍中,晉封為魯國公。石敬瑭死後,馮道又任出帝宰相,加授太尉職銜,並且又封為燕國公。不久,降職做匡國軍節度使,遷調鎮守威勝。

契丹滅後晉,馮道又為契丹效力,官居太傅,掌管訓導事務。後漢島祖繼位,馮道又歸附後漢王朝,並以太師身份入朝參政。

後周滅後漢後,馮道又侍奉後周,周太祖郭威任命馮道為太師,掌管訓導事務。郭威很器重他,每次召進宮來聽取他的建議時,都不直呼其名。

馮道的為人處世之道頗值得玩味,在那個政權更迭的年代,馮道能安身免禍,同時又做了一些安撫民生的事,也算難得。

馮道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為官之道首要在於“正”,隻有廉潔自律,馮道才能獲得那麼多帝王的信賴和同僚的尊重,才能在官場中遊刃有餘。正如他晚年所作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訣竅的詩中所說: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小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盡管“正史”對馮道多有微詞,但以我們今天的價值標準來判斷,馮道可以說是一個完人。他對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不跟著別人一條道走到黑;他忠於職守,辦事情,既有原則也講究技巧;他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他有膽有識,謀略過人。置於五代十國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時空下,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為民請命後還能全身而退。對於投身於職場的現代人來說,馮道身上有著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