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厚即位的第二年,李嗣源的養子、晉王李從珂起兵造反,殺掉閔帝,自己即位成為後唐末帝。早在李嗣源在世的時候,李從珂和石敬瑭就因為力大無比、英勇過人而成為明宗的重臣,但是兩個人心裏卻互不服氣,一向麵和心不和。

現在李從珂即位當了皇帝,對石敬瑭當然很不利,石敬瑭時時刻刻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招來禍患。當他入朝慶賀末帝登極即位後,不敢提出回到太原去,擔心末帝猜忌自己。

多虧太後屢次為他說情,末帝才允許他回到太原。一回到太原,石敬瑭就想方設法采取各種  措施保全自己。

末帝對皇宮外麵的事情特別感興趣,經常叫來一些心腹大臣在宮中值班,君臣時常一聊就聊到半夜,於是石敬瑭用重金賄賂太後身邊的親信,讓他們監視末帝和大臣們的談話,宮裏不管發生了什麼大小事情,石敬瑭都了如指掌。每當有客人拜訪,石敬瑭就在人家麵前講自己身體如何如何虛弱,不能勝任統帥職務,言外之意是讓末帝不要懷疑自己。

石敬瑭一方麵極力向朝廷表白自己沒有異心,一方麵不停地暗中發展實力。他借口補充軍費把自己分散在壘國各地的財物都收攏起來運到太原,這一舉動自然更增加了別人的猜  疑。

石敬瑭於是又采取以退為進的辦法試探末帝對自己的信任程度,他幾次上書末帝,說自己體弱多病,請求解豫兵權,或者調到其他不是很重要的藩鎮。末帝當然想借機收奪石敬瑭的兵權,但又怕他造反,因此猶豫不決。

一天,大臣薛文遇趁末帝身邊無人時說:“有句諺語說:‘在路邊蓋房子,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紜,三年也蓋不好。’現在的事情隻能靠皇上您自己決斷。群臣都為各自的利益打算,哪裏肯什麼話都說?依我看來,石敬瑭的反叛之心已經路人皆知,您把他改派到別的地方他要反,不改派他也要反,隻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不如先下手把他解決了!”

末帝聽從了薛文遇的建議,下詔將石敬瑭調到一個偏遠的地方當節度使。石敬瑭接到詔書十分惶恐,和心腹商議對策說:“皇上曾答應我,在我有生之年絕不委派別人替代我的職位,現在忽然又下了這樣的命令,難道是真的懷疑我了嗎?我並沒有興兵作亂,朝廷卻先挑起事端,我怎能坐以待斃呢?現在我暫且寫份奏書推說有病,看看皇上意圖如何?”部將劉知遠、桑維翰都極力勸他起兵叛唐。

於是石敬瑭發出布告,說李從珂是養子,沒有資格繼承皇位,應當由明宗的兒子當皇帝,  宣布自己起兵反唐。

石敬瑭估計憑自己的實力沒有滅掉後唐的把握,於是想取得契丹政權的支持。他讓桑維翰起草奏書向契丹稱臣,並且請求用對父親的禮儀來侍奉契丹皇帝,又約定如果契丹出兵滅掉後唐,就把盧龍和雁門關以北的各州都割讓給契丹,然後派使者帶著奏書從小路到契丹求  救。

劉知遠勸阻說:“向契丹稱臣還可以,但把他當父親對待則太過分了。而且,給他們送厚禮就可以使他們出兵,沒有必要再割讓土地,隻怕他們以後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後悔就來不及了!”石敬瑭不以為然。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見到奏書非常高興,當即答應出兵。耶律德光親自率領5 萬騎兵南下進攻後唐,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和石敬瑭的軍隊會合。

936 年11 月,耶律德光立石敬瑭為後晉皇帝。石敬瑭兌現諾言,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還答應每年送綢緞30 萬匹。沒過多久,契丹、後晉聯兵攻克洛陽,後唐滅亡。

後晉政權建立後,石敬瑭的帝位並不鞏固,人們對他對契丹奴顏婢膝的態度非常不滿,一些掌握軍事實權的武將借機發展實力,想建立政權取代後晉。

石敬瑭侍奉契丹十分恭敬謹慎,在給契丹的奏章中都稱臣,稱契丹皇帝為“父皇帝”。

石敬瑭除了每年進綢緞30 萬匹之外,遇到年節、喪事、喜事都要送禮吊唁、慶賀,在通往契丹的大路上,後晉送禮的使節絡繹不絕。

而契丹對後晉卻相當傲慢無理,經常會為一點點小事派使節來後晉指責,每次石敬瑭總是說盡好話來應付他們,後晉派往契丹的使者則時常受到契丹君臣的侮辱。盡管全國的官員、百姓都覺得這樣對契丹很可恥,但是石敬瑭對契丹卻沒有一點厭恨之心。

在石敬瑭執政時期,契丹和後晉一直維持著比較友好的關係。後晉每年送給契丹的財物隻相當於幾個縣的賦稅,而且經常借口百姓生活貧苦,不按照全額敬獻貢品,這無疑給百姓們提供了一個發展生產的和平環境。

對於石敬瑭的評價,《舊五代史》裏也是功過分明,先肯定了石敬瑭的節儉,說他能禮賢下士,能納諫,但是不該為一己之利引契丹進中原卻給人民帶來災難,致使後晉滅亡,“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舊五代史》評述說,他如果是憑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帝位,即使功德超不過前人,也能成為一個仁慈勤儉之主。

但曆史是無法改寫的,石敬瑭割地於契丹,客觀上也促進了契丹遊牧民族的逐步漢化並  最終融入了漢族之中。

在眾多的史料評述中,後晉皇帝石敬瑭的名字和“兒皇帝”、“賣國賊”的罵名緊緊關聯,後世縱有些許為之翻案的聲音,也即被滔滔“伐石”洪流所沒。曆史是沒有偏見的,一個為一己之利而割疆土於異邦的“兒皇帝”,縱有再大政績,也會讓人產生許多聯想,但對待曆史人物,我們應客觀地看待才對。

契丹崛起北疆

契丹以晉招納吐穀渾,遣使來讓,帝憂悒不知為計。五月,己亥,始有疾。

——《資治通鑒》第二百八十三卷五代時,東北的契丹崛起。916 年,阿保機建立契丹國。30 年後,耶律德光攻進中原,滅後晉,建立遼帝國,曆史從此逐步進入新的南北對峙時期。

五代十國是契丹崛起的重要時期。後梁、後唐、後晉等政權為了爭奪權力,都極力拉攏契丹,甚至不惜以割地、納貢、稱臣的條件請求契丹出兵,契丹趁機不斷發展實力並建立政權,由北方草原走向中原政治舞台。

契丹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生活在今內蒙古昭烏達盟一帶地區,後來逐漸向西方、南方發展,在唐朝中期形成了由八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耶律阿保機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他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在他的領導下,契丹人吞並女真、室韋、奚等部落,南下侵擾漢地,  力量不斷發展壯大。

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男子乘白馬自湟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來,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來,二者相遇,結為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它以原意為镔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征契丹人頑強的意誌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曆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389 年,柔然部戰敗了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生活,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契丹族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契丹”本意為镔鐵,表示堅固,由於契丹的聲名遠揚,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作“契丹”。

阿保機於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後,於907 年先征服上述部落後,又鎮壓了阻卜、契丹貴族等勢力的叛亂。於916 年(遼神冊元年),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個統一的奴隸製國家——契丹國,建年號為神冊。918 年(遼神冊三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20 年(遼神冊五年),創建契丹大字,下詔推行。922 年(遼天讚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其後,政權及統治江域幾經更迭,並一度點有中原,與當時統治中  原江南的宋朝相對峙。

契丹的本意是“镔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彪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 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916 年建立了契丹國,947 年改國號為大遼。

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劉知遠入梁

始,安重榮移擻諸道,雲與吐穀渾、達靼、契同起兵,既而承福降知遠。達靼、契亦莫  之赴,重榮勢大沮。

——《資治通鑒》第二百八十二卷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 年)正月,契丹滅亡後晉。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入主大梁,後晉出帝石重貴及皇室成員被劫持到契丹,中原大地一時出現了沒有君主的局麵。

擔任河東節度使、中書令的北平王劉知遠雖被任命為北麵行營都統,但因為與石重貴互相猜忌,他的官職也隻是徒有虛名。契丹入侵中原時,劉知遠始終袖手旁觀。他在太原招兵買馬,積蓄力量,逐漸成為各藩鎮中一支實力強大的隊伍。二月十五日,劉知遠在太原稱帝,  建立了後漢王朝。

三月十七日,耶律德光從大梁返回契丹,途中病逝。劉知遠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出兵占領河南,入主中原。他派忠武節度使史弘肇為前鋒,先期南下。

五月十二日,劉知遠率軍從太原起兵,出陰地關,直奔京都大梁。

契丹留守汴州的節度使蕭翰是契丹皇後的哥哥,他聽說劉知遠率軍南下,便想及早返回契丹,可他又擔心中原無主,勢必大亂,從而使他無法從容北歸。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許王李從益和王淑妃住在洛陽,蕭翰派人到洛陽把他們帶到大梁,然後假借耶律德光的命令,立李從益做皇帝,並設置文武大臣,他這才起身返回契丹。

李從益派人召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和河陽節度使武行德前來大梁抗拒劉知遠,可這兩員大將不但按兵不動,而且把這件事稟告劉知遠。

文武百官都來拜見李從益的母親王淑妃,王淑妃哭著說:“把我們孤兒寡母推到這個位置上,這不是在害我們嗎?你們這些人都沒罪,準備迎接新君吧,不要顧及我們母子。”

她的話使眾人深受感動,有人說:“現在把各營兵馬集中起來,也不少於五千,加上蕭翰留下的一千名燕兵侍衛,堅守一個月不成問題。到那時,北邊一定會有救兵來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