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 / 2)

【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學好嗎?我明白地告訴你。假定有個楚國大夫在這裏,想讓他的兒子學齊國話,那麼請齊國人教他呢,還是請楚國人教他呢?”

戴不勝說:“請齊國人教他。”

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他,許多楚國人在旁邊吵鬧幹擾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學會齊國話,這也是學不會的。如果帶他到齊國都城的鬧市上住上幾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講楚國話,也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讓他住在宋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不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樣的人,宋王還能同誰一起幹壞事呢?如果在王宮中的人,不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人,宋王又能同誰一起做好事呢?僅僅一個薛居州,能對宋王起什麼作用呢?”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和戴不勝的這段話,說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孟子借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從而說明當政治國的國君應注意對自己身邊所用親信的考查和選擇。因為,如果國君周圍都是好人,那麼國君也就會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國君周圍多是壞人,那麼國君也就很難做好人了。

這個道理是十分明了的。“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孟子從小就受到這方麵的熏陶,早就有切身體會了,所以說得非常有理而且舉例生動。

孟子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其實,不僅在政治方麵,這個道理在生活中也應用得十分廣泛。因為無論是做什麼事,環境始終是客觀存在的,都不可能擺脫它的影響。正如唯物辯證法所言,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係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環境的因素。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現實中,人與人的交往構成了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受到種種環境的影響。談到這一問題,我們自然會想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俗語。

的確,環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一個人周圍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麼這個人也會通過努力,去趕超他們。同樣地,如果一個人總是與一些道德素質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會變得惡劣。《論語?裏仁》也曾經說:“見賢思齊焉”,看到優秀的人我們就要想到向他們看齊。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能詩善文,在當時的文壇獨占風騷。他在潁州當長官的時候,手下有一個名叫呂公著的年輕人。有一次,歐陽修的好友範仲淹路過這裏,便到他家中拜訪,歐陽修邀請呂公著一同待客。席問,範仲淹對呂公著說:“你能在歐陽修身邊做事真是太好了,你應該多向他請教作文寫詩的技巧。”後來,在歐陽修的言傳身教下,呂公著的寫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環境如同一雙無形的漿,在我們的心湖上劃播出漣漪,翻騰起浪潮,在一點一滴中改變著我們,影響一生。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亞曆山大之間的師承關係,也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隻是專心致誌地做學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