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立天地間,做大丈夫(1 / 2)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隻要他們一發怒,諸侯就會害怕,隻要他們安居在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怎麼能算是大丈夫呢?你難道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的時候,由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由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要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誌,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大智慧】

男子漢大丈夫,可以頂天立地。那麼,什麼是大丈夫呢?

在孟子看來,真正的大丈夫,則是“得誌,與民由之”,即“達則兼濟天下”;“不得誌,獨行其道”,即“窮則獨善其身”。無論什麼處境,大丈夫都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公孫衍、張儀之輩,雖然在當時很著名,人們都知道他們的大名,但因為他們屈服於強大的秦國,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屈服是小人之道,按小人之道行事,怎麼能是大丈夫呢?

有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很輕蔑地說:“嗟,來食!”意思就是:喂,來吃!這個窮人拒絕了“嗟來”的施舍,情願餓死也不願意低三下四地吃這碗飯。雖然貧賤到不能填飽肚子以至於餓死,但是這個人保待了做人的尊嚴和人格,顯示出了他的骨氣,不愧是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頂天立地,行得正,走得直,拿得起,放得下,心懷坦蕩,有堅強的意誌,獨特的思想個性,高遠的誌向。這是為人最可貴的品質。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東漢的陳蕃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在陳蕃看來,隻有那些橫舟滄海、立馬昆侖的人,隻有那些誌向高遠、豪情幹雲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

與陳蕃同時的趙溫則這樣說道:“大丈夫當為雄飛,焉能雌伏!”趙溫所理解的大丈夫,顯然就是做大官的人。趙溫原來的職務是郡丞,可能嫌這個官銜太小了吧,說完這句話就辭職了。後來,累拜司徒、錄尚書事,終於圓了做“大丈夫”的夢。

三國時的李謐,好讀書,見著書比啥都親。他曾這樣感歎:“丈夫擁書萬卷,何暇南麵百城!”隻要有書讀,給個皇帝也不當。顯然,在李謐的心裏,擁有學問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呢?孟子的話給出了答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在孟子看來,一個人最可貴的是他卓然不群的意誌、操守和骨氣,隻有具備這種品質的人才算是大丈夫。

在我國曆史上,很多能稱得上大丈夫的著名人物,都留下了濃濃的一筆。其中,蘇武就是典型的代表。

西漢時期,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匈奴的單於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複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黴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一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靠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