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與人為善,君子德行(1 / 2)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禹,聽到對自己有教益的話,就拜謝別人。偉大的舜帝則更是如此,他不僅與人一起行仁道,而且敢於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別人的長處,樂於汲取別人的有點來修養自己的德行。舜從當農夫、陶工、漁夫,直到成為天子,他身上的優點可以說都是從別人那裏學來的。吸取眾人的長處來修養自己的品德,這又有助於別人培養品德。因此,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能與人一同行善。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通過這段話的論述,總結了古代聖賢處事為人的共性。

他認為,子路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他的前提條件是“人告之以有過”;禹是“聞善言則拜”,他的前提條件是要“聞善言”。舜是“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他的前提條件是隻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了。這樣看來,大舜是最偉大的,禹次之舜,子路次之禹。

聞過則喜,是知錯而能改。聞善言則拜,是不待有錯,而知該如何行事。與人為善,學習別人的優點,而與天下人一起行善。這就是孟子通過聖人言行得出的啟發。

與人為善,善莫大焉。“與人為善”是一種崇高的道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更是社會和諧的一種潤滑劑。今天,繼承和弘揚這種“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會起到很積極的作用。

因此,每個人都應加強“與人為善”的道德修養,並逐步形成“與人為善”的社會風氣。如果每個人都做到了“與人為善”,那麼,人際關係就會得到改善,生活就會得到安寧,團結就會得到增強,社會風氣就會更加清新,整個社會就能演奏出美妙和諧的樂章。

【孟子大智慧的解讀】

善,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單純,善良,而是一個人內心的寬容,思想上的博愛,於人於物的寬容和忍耐。

“與人為善”是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講的仁義道德,佛家講的普度眾生,道家講的修身養性,都是一種與人為善精神的體現。

鄭板橋,清朝著名書畫家,江蘇興化人士。為“揚州八怪”之一,自幼工詩詞、善書畫,其詩、書、畫世稱“三絕”。中年時靠賣畫為生,四十四歲中進士,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縣令。他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百姓擁戴。但居官十餘年,他洞察了官場種種黑暗和險惡,早有告老還鄉的想法。後來,他因為民請賑得罪了上級而去官。離任時竟身無分文,帶著長年為伴的一條黃尾巴狗和三盆親手種植的蘭花,回到了故鄉江蘇興化。

鄭板橋歸鄉後,在當地的官吏中不少是他同時及第的文友,紛紛邀請他去官府當幕僚,他都一概拒絕。每天除了走街串巷賣畫,就是會友飲酒對詩,過起了無官一身輕、悠然自得的布衣生活。

一天傍晚,下著小雨,他外出會友後回家。剛走近土院牆柴門,黃尾巴狗便衝他狂叫起來。鄭板橋感覺有點蹊蹺,以往狗見到主人,都是搖頭擺尾地親近一番,今天為何這樣反常。當他走到住房門口掏出鑰匙準備開門時,卻大吃一驚!鎖頭沒有了,而門還嚴實地關著。鄭板橋是何等聰明之人?不用問,家裏有小偷光顧啦。

這時老人家想:如果我大聲吆喝,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小偷為了自身安全,狗急跳牆,和我拚命,我年老體弱,那吃虧的是我;二是小偷奪路而逃,躲過這一劫,以後還會故伎重演。倒不如教育感化他,爭取他以後改邪歸正,做個好人。

於是,老人家輕輕推開房門,進屋後又把房門掩上,然後點上油燈,坐到床邊看起書來。再說那小偷,聽到有人進來,反應相當靈敏。說時遲那時快,一粗溜就鑽進了床底,心想你老頭總得睡覺,等你睡著了我再下手。

鄭老若無其事地看了一會書,便輕聲朗誦道:“陰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進我門。”小偷被嚇了一跳,這老頭怎麼會知道我進來了呢?心想:今天就別想滿載而歸了,來個順手牽羊、小打小鬧就行了。過了不到半袋煙的功夫,鄭老又吟了兩句:“腹內詩經存萬卷,床頭紋銀無半分。”小偷一聽心裏涼了半截,這老頭是個窮光蛋呀!於是,他悄悄爬出床底,躡手躡腳地想溜之大吉。這時,鄭老又誦道:“出門休驚黃尾犬,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心領神會,暗暗答道:“我會注意的。”他摸到門邊,輕輕拉開門,出門後又把門給帶上。鄭老看小偷有回心轉意之意,意味深長地又歡送兩句:“天寒不及披衣送,還望君子多自尊。”小偷聽了感動不已,深感羞慚地離開了鄭板橋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