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在中國古代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最有影響的儒家宗師,從而獲得了“亞聖”的稱號,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生活於戰國時期,當時,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以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政。他們先後遊說了齊、宋、滕、魯等國。
在孟子六十多歲的時候,他回到了故土鄒國。雖然在外遊說多年,仍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孟子還是決定,從此不再出遊,而是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醜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
《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北宋開始,《孟子》一書即取得儒家經典的地位。南宋時,朱熹將《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宋到明、清,“四書”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孟子的主要思想智慧是:仁、義、善。此外,他還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例如,孟子對於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家長裏短說孟子的大智慧,就是將孟子的智慧進一步大眾化,通俗化,讓其脫離令人敬而遠之的傳統文化的壁壘,脫離教條式的機械說教,從而更好地為普通人所接受,發揮它對於日常生活的指導作用和價值。
本書主要通過《孟子》中言語片段的引用、闡述、詮釋、點評來論說孟子的智慧,將孟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領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最終,相信被成為“亞聖”的智慧之師——孟子,定會讓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智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