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牙還牙,以黑反黑(3 / 3)

保全性命之後,杜畿開始設計了。他對衛固、範先等人說:“你們是河東的希望所在,我隻有仰仗你們才能辦成大事。所以,以後如有什麼事,請大家一起商量,出謀劃策。”便任命衛固為都督,處理一般行政事務,範先則率領士兵,共有3000多人。衛固等人心中高興了,表麵上侍奉杜畿,實際上卻認為杜畿沒什麼了不起,不以為意,放鬆了對他的防範。

後來,衛固要公開起兵反叛了,杜畿心中非常擔心,便勸衛固說:“要想做成大事,首先是應該不讓老百姓心亂。你現在要起兵,老百姓擔心你要征兵役,必然民心大亂。所以,不如現在用錢招兵買馬,等兵馬足夠了,再起兵不遲。”衛固不知杜畿的真意,還認為他說得很對,便依計而行。這一拖延,幾十天已經過去了。而衛固的部將們貪婪財物,把招兵買馬的錢私吞了很多。因而,衛固錢花了不少,兵卻招來不多。

後來,杜畿又假作好意對衛固說:“每個人都戀家,諸位將軍兵吏久在外地,戀家之心必然更大。現在郡中無事,可以讓他們輪流回家探親休息,有事再召回來就行了。”衛固害怕傷了大家的心,又聽從了杜畿的意見。杜畿於是暗中聯絡知己,私下準備。結果是他的朋友們已散至各地,等待時機;而衛固的心腹們卻都回家安樂,被離散了。

這時,反叛的高幹攻入護澤,白騎進攻東垣,上黨諸縣、弘農郡也都發生叛亂,衛固認為時機已到,便召集家中的將士起兵反叛,但卻沒有多少人回來。杜畿看到各縣已經歸附了自己,民心已定,便率領幾十人離開郡府,至張縣拒守。吏民多擁城自守,以助杜畿。幾十天內,杜畿便得到了4000多人的兵馬。高幹、衛固等人彙兵圍攻杜畿,但由於杜畿已得民心,終沒能攻下張縣。後來,曹操的大兵到了,高幹敗走,衛固被殺,河東郡輕易便平定下來。

先哲道:“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此話說的是何等精辟!當我們發覺被人家欺騙時不要立刻說出來,當我們遭受人家欺侮時也不要立刻怒容滿麵。因為一個人能夠有不動聲色、吃虧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中自然會有無窮意義和妙處,’而且對自己的前途事業也會大有裨益,一生受用不盡。

虞舜是一位難得的孝子,可惜他的獨眼老子不是個慈父。他和小兒子象幾次想害死舜,可機智聰慧的舜都化險為夷。對於父親和弟弟,他內心的孝敬和悌愛使他不忍撕破臉皮鬧翻,因為那樣,怎麼能是孝悌呢?所以他隻好不動聲色,假裝糊塗,好像什麼事兒也沒發生一樣,一如既往,隻是內心多了些警惕性。

有一次他們讓舜去挖井,等舜進去後便把井口堵死。象以為這次舜必死無疑,便迫不及待地到舜的屋裏想打舜的兩位妻子的主意。不料舜大難不死,從井的另一出口早已脫身回到家裏。象一進屋門,舜正在床上彈琴。

象隻好尷尬地說:“我正惦記著你呢!”

舜順水推舟說:“多謝你的美意,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今後管理臣民的事,請你協助我一起辦吧。”那時舜已是堯的法定接班人了,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了舜。舜可以說是靠裝糊塗齊家治國的第一人。

孟子在與他的學生談及此事的時候,有學生提問說舜的喜好是不是有點作偽呢?孟子答:“不是的。當年有人給鄭國的子產送了一些活魚,子產吩咐侍者放到池裏養起來,而侍者卻私自煮了吃了,回去向子產彙報說:‘剛剛放進去的時候,微微地動,過了一會兒,就似乎很自在的樣子,慢慢地不見了。’子產說:‘它們得了好去處啊,它們得了好去處啊!’侍者出來時別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已經煮熟吃了,他還說它們得了好去處!’”

孟子最後總結道,與人交往,不必明察秋毫,喜怒形於色,隻要心裏明白,表麵假裝相信對方合乎情理的借口,也未嚐不可。何必非要表現自己什麼都知道,不給別人一個台階下呢!搞得對方很尷尬,對自己也沒有好處。

奇章公牛弘有個弟弟叫牛弼,喜歡喝酒,而且每飲必醉。曾經有一次喝醉了,射死了給牛弘駕車的牛。牛弘回家的時候,他的妻子迎上去對他說:“小叔子把牛射殺死了。”牛弘連想也沒有想,一口答道:“正好可以做成牛肉幹。”

冷眼一句話,掃卻了婦道人家將來多少唇舌。想與父母兄弟和睦相處的人,值得效法。

一個村裏有一位男人,妻子身體不好,幾乎沒有幹過什麼體力活,隻是在家做飯洗衣帶孩子,這在農村算是有福的女人了。可這女人生性多事,又好護短,誰家的孩子欺負她的孩子啦,誰說了一句她家的壞話啦,她借誰家的東西人家不讓用啦,都要尋死覓活、添油加醋地向丈夫數落,並說嫁給你總是受人家的氣,咱咋恁好欺負啊!這男人血氣方剛,本是麥秸火性子,一點就著,總要找人家打罵一通,在表麵上占了不少便宜,可是把村裏的人幾乎得罪完了。以至於幾個孩子對他們也很反感,公然叫罵:“攤上這樣的父母,真他媽的倒了八輩子的黴!”幾個孩子至今也找不到媳婦。媒人來說合的本來就少,有說成的,人家一打聽村人,立馬就不願意了。假若妻子或丈夫有一個人有教養些、忍耐些、裝裝糊塗,哪裏還有這麼多閑氣和流血事件呢!不動聲色,順水推舟,得過且過,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

遇事沉著冷靜,被認為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修養。有一個詞語叫“處變不驚”,古人也是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漢成帝建始年間,關內大雨連下了40多天。京城裏的民眾無不驚慌起來,都說大水來了。百姓們到處奔走,相互踐踏,老弱呼號,長安城中大亂。大將軍王凰以為皇太後和皇帝以及後宮裏的人可以乘船,並要官吏和民眾上城牆去避水。這時群臣都聽從王凰的意見,隻有右將軍王商說:“自古以來,無道的國家,大水尚且不會衝進城郭,今天是何原因會有大水在一日之內就暴漲進城呢?這必定是謠言。不應當令官吏百姓上城,那樣會使百姓遭到更嚴重的驚擾。”因此,漢成帝沒有下令。過了一會兒,秩序稍微穩定下來,派人查問,果然是謠言。於是漢成帝十分讚賞王商的冷靜沉著,遇事有主見。

唐開元初年,在民間流傳謠言,說皇上要來挑選女子去當嬪妃。皇上聽說之後,就命令選出後宮中多餘的嬪妃,送她們還家,於是謠言也就平息了。要製止誹謗,最好的辦法是自己拿出修身的實際行動來。

有很多古典戲劇說的是同一故事,其實曆史上真有其事:明熹宗天啟初年,吳中一帶流傳謠言,說皇後要來挑選繡女。民間像發了狂一樣,都害怕被選作繡女。一時間,差不多所有的姑娘都嫁出去了。這是那些惡少無妻的人所幹的,而官府又不加禁止和追查法辦。因此,在男女之間造成婚姻悲劇和不幸的人多得很。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聰明人知道在謠言、變故麵前應不動聲色,於是謠言不攻自破,變故得到消弭和處理,這難道不是大智大勇嗎?

不懂得不動聲色的人太多了。他們或者想表現自己的聰明,結果證明了自己的愚蠢;或者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願意收斂鋒芒,結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或者忍受不了羞辱,口出狂言,弄得對方很尷尬,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所以古往今來成就事業的人,都是不形於色、不形於言,善於克製自己,隱藏自己的目的和動機。形於色,形於言者,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罷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