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國醫美容,還你內外兼修的魅力(3 / 3)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好好愛護我們的脾胃,注意飲食的營養,平常多吃些健脾胃的食物,例如椰子、無花果、石榴、栗子、紅棗和花生等。這些食物的功效如下:

(1)椰子。味甘,性溫。椰子肉補虛,強壯身體,用於治療小兒疳積黃瘦;還可驅蟲,對絛蟲、薑片蟲有效。

(2)無花果。味甘,性平。無花果具有健脾開胃、清熱潤腸的功效,可以用於食欲不振、便秘、瀉痢等症。

(3)石榴。味甘、微酸、澀,性溫。石榴具有生津止渴、收澀止瀉的功效。甜石榴用於胃陰不足,口渴咽幹,小兒疳積;酸石榴可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石榴皮殺蟲、驅蟲,治蟲積腹痛。

(4)栗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溫。栗子可以健脾養胃。適用於飲食少、身體瘦弱、經常腹瀉的小兒。

(5)紅棗。味甘,性溫平。紅棗具有益氣養血、補脾健胃、生津止渴、強神壯力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納食不香、大便稀溏、氣血不足、貧血缺血、麵黃肌瘦、睡眠不安者。

(6)花生。又名落花生、長生果。花生可以補脾開胃,適用於脾胃不和、胃腹脹滿、食欲不佳的患者。

另外,再給大家推薦一種穴位按摩強健脾胃的好方法。在我們的身體上,有兩個穴位和脾髒的健康狀況相關,那就是脾俞穴和足三裏穴。

脾俞穴在人體的背部第ll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l.5寸處,按摩此穴可以健脾胃,利濕升清。按摩時雙手握拳,將拳背第2、3掌指關節放在背部脾俞穴處,每天按摩至少兩次,每次不低於3分鍾,力度適中。

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在尋找穴位時,沿著小腿的外側從下往上,你會在膝蓋骨下麵摸到一凸塊,這是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向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這是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做一個等邊三角形,這個等邊三角形的頂點就是足三裏穴。堅持每天晚飯後按摩這個穴位,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力度由輕到重。

其實脾胃虛弱的人除了通過以上方法健脾外,還可以自己在家做一做健脾湯。荷葉薏米扁豆煲瘦肉便是這樣一款靚湯,荷葉有生發陽氣之效,薏米、扁豆有健脾祛濕的作用,喝了這些食材加在一起做成的湯,在健脾的同時還能讓人擺脫疲倦乏力與不爽的感覺。

做法:

(1)將蓮子、薏米、扁豆和幹山藥洗淨,薏米、扁豆和幹山藥浸泡1個小時;

(2)瘦肉洗淨,切塊,氽水撈起。

(3)煮沸瓦煲裏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沸,轉中小火煲l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飲用。

脾的養生其實很簡單,沒什麼特別奇妙的東西.就是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多運動。好好吃飯就是要我們遵循“早吃飽,中吃好,晚吃少”的原則。好好睡覺就是讓我們根據時辰養生法正常休息。人生在世,要學會把一些事情看開,不要莫名其妙地生氣,生氣最傷害我們的身體。

大唐公主的護膚秘方——澡豆美容

唐朝有位公主,她是唐肅宗的女兒,具體來說是唐肅宗的第八位女兒,她的母親是韋妃,這位公主即是永和公主。永和公主可謂是唐朝的美容大王,她一生都在潛心研完美容養顏,並給後世留下兩個護膚的秘方,造福了無數女性,今天我們也來分享一下她的心得吧!

永和公主是唐肅宗的女兒,她從小就跟唐肅宗的另一個女兒和政公主生活在一起。此時大家不禁會問,她倆的母親並不是同一個人為什麼會生活在一起昵?原來,在和政公主很小的時候,她的母親便去世了,唐肅宗便將她交給永和公主的生母韋妃撫養,所以她倆便開始一起生活了。

說來也巧,這姐妹倆雖不是由同一母親所生,但感情卻很好。和政公主從小就正直精明,關心朝政,深得唐肅宗喜歡,所以經常得到父皇的賞賜,但是她從來都很照顧自己的妹妹,姐姐得了什麼賞賜,總要給妹妹也爭一份。永和公主在性格上和姐姐有很大的不同,她的興趣在美容方麵,她的一生都在潛心研究美容養顏,並取得了很大成就,給後世留下了兩個護膚的秘方,統稱為藥澡豆。

永和公主為了保養自己的肌膚,經常使用藥澡豆美容。所謂澡豆,就是古代洗臉或者洗澡用的一種粉狀護膚劑,以豆粉為主(最好用黑豆粉),再配上各種藥末製成,能起到滋潤皮膚和預防皮膚病的作用。

這兩個護膚的秘方,第一個是洗麵的,第二個是洗澡的,後來它們都被收錄在了宋代的《太平聖惠方》裏。下麵我們分別詳細地來介紹一下永和公主的護膚秘方吧!

洗麵的秘方

【原料】雞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蔞仁各l 50克,皂莢500克,大

豆、赤小豆各250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的原料收集齊全,並將它們研磨篩盡,去筋去皮,

製成藥粉。

【使用方法】洗臉時當潔麵粉用,早晚各用一次。

【功效】皂英、豆粉、瓜蔞仁可以清潔皮膚,去除角質;川芎、白芷都有活血的功效,兼有美白效果;雞骨香也是植物,又叫木沉香,可以祛風活絡的,還可以除濕,消除臉上的水腫,同時也是洗麵藥裏添加的香料。

洗澡秘方

【原料】米泔水(淘米水,或者舀一碗米用清水浸泡幾天)、鹿角膠、糯米、桃仁、杏仁、黑豆、白芷、白蘞、白及、白術、白茯苓、沉香、皂角、麝香。

【製作方法】把米泔水煮沸,加入鹿角膠讓其融化,再加入糯米熬成粥。粥熬好後,就變成了半透明固體,很像美麗的“香皂”,將這“香皂”曬幹,待用。取桃仁、杏仁、黑豆、白芷、白蘞、白及、白術、白茯苓、沉香、皂角及少許麝香,全部研成末,待用。

【使用方法】洗澡時用“香皂”蘸藥末塗抹全身,然後用清水洗淨。

【功效】可以使皮膚幼滑白嫩,身體芳香不散。

看完了這兩個方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的問題,那就是它們都含有白芷,白芷是古代婦女養顏都會用到的一味藥。其他的藥材,都像是白芷的配藥,加在藥方中,都是為了達到去汙、活血、美白、芳香的幾重效果。另外一個細節問題就是,這些藥的外觀大都是白色的,在我國的古代,人們有一種十分簡單直觀的思維,那就是以形補形,人們都相信外用白色的,內服白色的才能真正讓人變得白皙,這種想法用在跟色素有關的身體方麵,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多喝牛奶會白,多吃醬油會

黑,這是人們經過驗證了的事實。

永和公主正是使用了上麵所述的秘方製作的澡豆,才擁有了白嫩細膩、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皮膚,愛美的你不妨也來試試吧,你也會和永和公主一樣哦!

中醫飲食調養法

飲食調理與健康長壽關係十分密切,人體通過攝取食物獲得營養以養生。古語雲:“民以食為天。”又說:“安穀則昌,絕穀則危。“安民之本,必資於食”。說明飲食是生命活動的需要,是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此外,營養攝人過多也會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管子》:“起居適,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下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都說明飲食調理與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聯係。

《養生論》中提出了“修性保神”和“服食養身”兩類養生方法,而主張以“服食養生”為本。唐代孫思邈在提出了多種養生方法的同時,也主張“安身之本,必資於食”。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論及各種養生經驗時提出:“養生當論食補。”金元時期的大醫學家李東恒在《脾胃論》中十分注重調養脾胃。論脾胃為後天之本,諸髒之母,生血生氣之源,周身的精液與營養均靠脾胃供給,才能保持人體健康長壽。而脾胃的健康與否又與飲食調理是否得當密切相關。

中國醫學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要食味得宜,因人而異,注重節製。如《千金要方》:“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精順五氣以靈,形受五氣以成,若食氣相反則傷精,食味不調則傷形……”《內經》:“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東漢張仲景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有與健康長壽的關係。

《管子》:“起居適,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下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都說明飲食調理與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聯係。

《養生論》中提出了“修性保神”和“服食養身”兩類養生方法,而主張以“服食養生”為本。唐代孫思邈在提出了多種養生方法的同時,也主張“安身之本,必資於食”。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論及各種養生經驗時提出:“養生當論食補。”金元時期的大醫學家李東恒在《脾胃論》中十分注重調養脾胃。論脾胃為後天之本,諸髒之母,生血生氣之源,周身的精液與營養均靠脾胃供給,才能保持人體健康長壽。而脾胃的健康與否又與飲食調理是否得當密切相關。

中國醫學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要食味得宜,因人而異,注重節製。如《千金要方》:“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精順五氣以靈,形受五氣以成,若食氣相反則傷精,食味不調則傷形……”《內經》:“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東漢張仲景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否則成疾。”此都說明隻有飲食調理得當才有益於健康長壽,飲食調理不當則損體減壽。

飲食調攝是長壽之道的重要環節,它涉及到飲食的調配、烹調加工、進食的衛生、飲食前後的保養、飲食的節製、飲食的禁忌以及食療等,從理論到實踐,都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

飲食有節

食物是供給人體營養的來源,脾胃是人體運化、吸收營養的重要器官。在人們日常保健中,須強調保養脾胃,調攝飲食。若能重視營養與節製飲食,對美容養顏是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古籍中對於飲食不節的害處論述頗多。如《管子》;“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僻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博物誌》:“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損焉。”《千金要方》:“飲食過多則聚積,渴飲過多則成痰。《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由生也。”《東穀贅言》“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憂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都說明飲食不節,可損脾胃,諸病叢生,折壽損命。因此,《壽世保元》強調指出:“食唯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食宜清淡

提倡素食和淡食是我國古代養生家一貫的主張,對於保健長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早在《內經》中就特別強調素食的養生方法。 《素問·生氣通天論》:“高(膏)梁之變,足生大丁(疔)”,就是指嗜食肥美厚味容易引起癱瘡一類疾病。《呂氏春秋》中也有“肥肉美酒,務以自強,古雲爛腸之食”的記載。《韓非子》:“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都說明大量的食用肥肉,有害於健康。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說:“食之不已,為人作息,是以食最鮮肴務令簡少。

在提倡素食的同時,還應提倡淡食。所謂淡食,並非是不吃有滋味的食品,而是說飲食五味都不要太過,特別是要控製鹽的攝人量。飲食五昧不可偏亢,五味太過各有所傷,如《素問·五髒生成篇》:“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撥,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臚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因此,節製飲食,多食淡味,於健康大有益處。素淡結

食補

中國醫學十分重視食補的養生作用。我國金元時代名醫張從正說:“養生當論食補。”但是對於食補亦應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一般說來,疾病的防治應以藥物治療為主,飲食調養為輔;而因營養不足使身體虛弱者,則應以加強營養采用食補為主,而以適當的休息和體育鍛煉為輔。

食補應根據個人體質及不同季節選用不同的方法進補。

(1)春季進補

春季是陽氣開發時期,萬物複蘇,生機盎然。飲食宜溫,才有利於扶助陽氣,使其旺盛,可用麥、豉、棗、桔、花生等食補。不可食生冷粘雜之物,以免損傷脾胃。

(2)夏季進補

夏季酷暑外蒸,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形成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此時宜用益氣、生津、清暑的食物,切忌攻下,可飲綠豆湯或綠豆粳米粥;也可常飲綠茶。《證治要訣》主張荷葉粥常服。如身易倦怠、氣短,可酌情服生曬參、西洋參、黃芪等補氣藥。盛夏過後,對腎虛老人可酌情服八仙長壽丸、金匱腎氣丸等,以資助人體元氣,補償炎夏暑熱給人體帶來的損害。

(3)秋季進補

元代《飲膳正要》記載“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因此秋季應少用椒、蔥、蒜等辛燥之品,多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軟食物。夏季多食生冷瓜果而致胃腸虛寒者,秋季可服幹薑、肉桂等溫熱藥以“暖裏腹”。

(4)冬季進補

我國流行著冬季大補的習慣,尤以冬至進補效果為佳。《飲膳正要》說:“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冬季宜慎保陰潛陽,穀、羊、鱉、龜、藕、棗、木耳等皆為有益食品。冬月使用中藥,宜養陰,忌發汗。《遵生八箋》中說:冬季宜服“棗湯、鍾乳酒、枸杞膏、地黃煎等物,以養和中氣”。如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應選用助正氣、補元氣藥物,一般首選人參。此外人們根據不同體質情況分別選用鹿茸(溫補腎陽)、阿膠(補血止血)、黃芪(補氣固表)、枸杞子(滋腎潤肺)、熟地黃(滋陰補血)、冬蟲夏草(補虛益精)、何首烏(補肝益腎)、龍眼肉(益心健脾)等滋補藥。

早在我國周代就設有“食醫”的官職,其主要任務就是以不同食物治療疾病。唐代孫思邈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清代曹庭棟在《老老恒言》中主張“以方藥治未病,不若以飲食起居調攝於去病。”可見食療很早就引起了人們重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