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腳踏實地,方有所成(1 / 2)

【原文】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譯文】

莊子拜見魯哀公。哀公說:“魯國的儒士很多,而崇尚您道家學說的人極少。”莊子反駁道:“不然,魯國的儒士很少。”哀公聽了,反詰說:“魯國上下盡著儒士衣服,怎麼能說儒士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頭戴圓形帽的儒士,知曉天時;腳穿方形鞋的儒士,通達地理;身佩彩絡美玉的儒士,理事決策,當機立斷。真正有這種學問的人,不一定穿這種服裝。穿這種服裝的人,未必懂得這種學問。您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你可以通令全國:‘不通儒學而穿儒服的人,處以死罪。’試看結果如何?”

於是,哀公照此發了一道命令。五天以後,全國居然沒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唯獨一位丈夫,身著儒裝,氣宇軒昂,站立在宮廷門口。哀公馬上召見,詢問國家大事,果然滿腹經綸,應對自如。莊子說:“魯國這麼大而儒者隻有一人呀,怎麼能說是很多呢?”

【莊子的大智慧】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與莊子的道家的學說,是完全不同的。但也並不是說,儒家和道家就勢同水火。

莊子一日到魯國見到了魯國群哀公。魯國本來就是儒學之國,哀公對莊子說:“我們這裏沒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學說,到處都是儒士,談的是儒書。”

莊子說:“好呀。不過依我看來,魯國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麼能說少了呢?”

“名符其實的太少。按理,儒服園冠方殿,園指天、方指地,應當知天文地理,有許多這樣的講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沒有真才實學敢著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實情況。”

魯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結果全國隻剩下一個人敢著儒服上街。魯哀公召見他,果然是個奇才。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論儒家,不是純粹的攻擊,其實就是類似這種情況。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要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真正有道者是不露形跡的,人們不應被一些假象所迷惑。看人看事,不能光看形式,而要看內容。為人也不要隻求表麵,而要有真才實學。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腳踏實地一詞出自《邵雍聞見前錄》:“君實(司馬光字)腳踏實地人也。”比喻為人做事認真、踏實、不虛浮;一步一個腳印。

一個人的成功,總是一步步的積累起來的,妄圖簡簡單單的就能成功是很難的。古人就曾教育我們,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而現在的人,往往太過急於求成了,希望成功就在眼前,祈求一步到位的成功,需知,那樣的成功是很少光臨的。我們需要一步步的努力,做好充分的準備去迎接成功的到來,隻要你一點點的積累,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前進,成功才有可能出現在你的眼前。

司馬光,字君實,夏縣涑水鄉人,人稱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曆史學家,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就是他主編的。這部巨著在我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馬光青年時代就喜好研究曆史,讀過不少史書。宋英宗時,他受命主編《通鑒》,前後十九年中,無時無刻不在努力鑽研,專心寫作。他的工作態度十分嚴謹,對許多章節都做了反複修改。全書編成時,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包括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曆史。宋神宗將這部書定名為《資治通鑒》。

宋神宗熙寧三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京師,住在洛陽獨樂園。這段時間裏,他常與邵雍一起聚談閑遊。有一次,司馬光問邵雍:“你看我這個人怎麼樣?”邵雍回答說:“君實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啊!”邵雍對司馬光的評價確實是恰如其分的,不愧是司馬光的知己。

李大釗說:“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地去工作,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功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