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鋒芒內斂,處世低調(1 / 2)

【原文】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譯文】

真正的大道是無需宣揚的,具有高超辯才的人是無需言說的,最有仁愛之心的人是無需向人表示仁愛來證明自己的,最廉潔公正的人是無需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大道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大道,言語爭辯總有表述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時常流露反而顯得誠意不足,清廉到及至反而讓人難以相信,勇敢到隨處傷人反而不是真正的勇敢。這五種情況就好像可以求圓卻幾近成方一樣。所以,懂得停止於自己所不知曉的境域,那就是絕頂的明智。誰能真正通曉不用言語的辯駁、不用稱說的道理呢?如果有誰能知道這一點,這就稱得上自然生成的府庫了。無論注入多少東西,它都不會滿溢,無論取出多少東西,它也不會枯竭,而且也不知這些東西源自何處,這就叫做潛藏不露的光亮。

【莊子的大智慧】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孟子的這段話,既是認識人生根本道理的微言大義,又是立身做人的座右銘,更是人們處世行事極具智慧的行為指南。

道如果顯露出來了便不是真道,真正的道理,規律隻在事物與社會活動之中,乃至萬象之中。言詞如果用來爭辯是非曲直,把事情原貌、真正的是非曲直形容得抽象生硬,就是言勝過其實,歪曲了事實,把事情的原貌搞得一塌糊塗。事實是什麼就是什麼,時間終究會把一切分辨清楚。仁義以慈愛來表現,真正的仁義來源於內心深處。這就說明,世上的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必須懂得謙虛謹慎,藏而內斂的道理。

不過,對於人來說,沒有行為、沒有爭辯、沒有探求,是絕對不可能的。隻是在承認人的活動、創造、追求的必要的前提時,再反過來認識世界的有限與無限,認識人的有限與無限——人,作為人類的人,是無限的,而個體的人,卻十分有限,無論能力、擁有的道理知識、乃至生命。而有限的世界是被我們認識了的那部分世界,無限的世界才是造物主的本來麵目。且無論有限的人與無限的人,都是無限世界的一部分,以其為背景去做人做事的。

因此,在承認人應奮鬥、爭鬥、探求的同時,回過頭來明白“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便進入另一種境界,這就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大智慧。

【莊子大智慧的解讀】

人生在世,如果不鋒芒外露,也許永遠也不會得到他人的欣賞和重用。可是,如果一個人過於鋒芒外露,就有可能遭到他人的嫉妒、陷害和設防。

古人雲:毀或無妨,譽則可怕。過於鋒芒畢露,不能正確對待名和利,是相當危險的。因此做人一定要懂得謙虛謹慎,過分的鋒芒畢露,短時間內可能得到成功,但是一定會為以後的工作和生活埋下更多、更大的隱患。

縱觀曆史的長河,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例子可謂是數不勝數。李廣,是漢朝的將軍,是令匈奴兵聞之喪膽的大將,但最終卻以自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結局,與他平日的處世作風有很大關係。他在戰場上能夠與將士同甘共苦,在生活中,更是視軍士如子弟,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得到眾勇士的擁戴,而且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凡事都是鋒芒畢露,不知韜光養晦,讓漢家軍幾乎成了他的李家軍,不遭到皇帝們的猜忌才怪。而且性格自負,不善於與人交往,為人處世與那些官場上的人大不相同。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人,如果太鋒芒畢露,大都不會有所善終,不能融於集體,就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人,李廣之死,究根結底,與其鋒芒畢露的性格和名聲很有關係。作為一位具有非凡勇敢和機智,且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將領而言,如果得不到皇帝的認可、讚同,且被官宦形成的圈子所排斥,那麼,他所獲得的民心和名聲,也許他自己很引以為榮,但事實上對他是相當不利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