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謀略(1 / 3)

No.39 “耐”是為官的基本功

名人導語

忍耐是一帖利於所有痛苦的膏藥。

——塞萬提斯

本節要點

曾國藩以忍謀事;曾國藩對“耐”字的深刻理解。

故事案例

1.曾國藩以忍謀事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值得人們以為鑒戒:

有一獨身男子住在一間草房裏,他靠著自己雙手耕植,生活也自給自足,但被老鼠害得好苦惱。白天,老鼠成群結隊東跳西躥,擾得人不安寧;夜間,老鼠又吵又叫又咬東西,使他整夜難以入睡。這男子恨透了老鼠。有一天晚上,他從外邊喝醉酒回家,剛上床躺下,老鼠又吵鬧了,他氣得跳起來,要把老鼠全燒死,就用火把房子四處點燃,一下子四處起火,老鼠是被火燒死了,可是他的草房也被燒毀了,他也就無家可歸,茫茫然不知所措。

這則“滅鼠而毀廬”的故事,與曾國藩以忍謀事的態度一樣對世人教益頗深。

有人曾經告誡曾國藩:“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曾國藩深以為然。這裏所說的耐煩,就是控製自己的情緒,要遇事冷靜。曾國藩早在京城為官,深研《易經》,對“潛龍在淵”尤為加意。

對於“耐”字的妙用,曾國藩則有深刻全麵的體會。作為一位身在官場的讀書人,曾國藩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大量不想做,不願做,不屑做,但卻不得不做之事,官場的煩瑣應酬與扯皮因循常令他厭煩,曾國藩曾與這種官場習氣作過針鋒相對的鬥爭,但事實證明,這種習氣絕不是幾個人所能改變的。幾經挫折的曾國藩逐漸從中悟出了官場生存之道,那就是一個“耐”字。

在京任官時,曾國藩盡管還未在實踐上養成高深的“耐”字功夫,但十年的京官生活,卻也使好學深思的他在理論上形成一番對“耐”的高見。他在《曾文正公集·答黃廷瓚》中談到為官之道時說,為官須做到“四耐”:

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過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或以幹請得榮,則耐閑為要。

曾國藩將“耐”分為“耐冷”、“耐苦”、“耐勞”、“耐閑”四個方麵,分得細致全麵。能耐冷,見胸懷;能耐苦,見操守;能耐勞,見精神;能耐閑,見風節。無論古今中外,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鑒之,並身體力行,必能大受裨益,堂堂正正做官,光明磊落做人。

2.曾國藩對“耐”字的深刻理解

曾國藩對“耐”字的深刻理解,是通過在長期的從政、治學生涯中獲取的。曾國藩之所以極力強調“耐”在為官領域中的作用,是因為他認識到政事是極為煩瑣、細碎、直接、具體的。好高騖遠、誌大才疏的人往往不耐煩,易輕率,愛放言高論,不慣細致躬行,尤其是事逢棘手之際,往往更是沉不住氣,因而往往壞事。

在與太平軍的軍事鬥爭中,曾國藩常常占不到便宜,尤其在初期,幾乎屢戰屢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中,曾國藩情急之下,皆欲投水自盡,都被部下所救。江西受困、祁門遭圍時,曾國藩心膽俱碎,魂夢屢驚,以至寫下遺囑,但他都頑強地咬牙挺了過來,迎來了轉機。曾國藩所以能夠如此,正在於他那咬牙堅挺的“耐”性。

曾國藩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感受告誡正處於戰事棘手之際的曾國荃,身處逆境時,不必怨天尤人,那不是好漢的做法,真正的好漢是牙齒被打落了也不吭一聲,和血吞之,要咬牙忍耐,徐圖自強,去迎接對自己有利的轉機。

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奉命剿撚,針對撚軍以騎兵為主、行動迅捷的特點和僧格林沁追剿敗亡的教訓,曾國藩逐漸確立了“河防”的戰略。次年六月十四日,曾國藩在徐州與劉銘傳商定了“河防大計”。計劃利用自然河道把撚軍的活動限製在一定範圍之內,進行分段防剿,進而消滅。他的部隊與地方勢力配合,分守黃河、運河、沙河與賈魯河、淮河,把撚軍困於黃、淮之間的狹窄地帶,加以殲滅。運河防務,由他與漕運總督吳棠、山東巡撫閻敬銘分守。潘鼎新、劉秉章兩軍相配合。黃河的防務,則由直隸總督劉長佑、山東巡撫閻敬銘分守。西線的沙河、賈魯河防務,曾國藩調集鮑超、劉鬆山、張詩日、劉秉章、楊鼎勳五軍,配合河南巡撫李鶴年一同防守。沙河、淮河一線則調劉銘傳、張樹珊與豫、皖地方軍隊配合防守。

六月中旬,張宗禹一部在河南西華、上蔡與湘軍劉鬆山、張詩日兩軍相遇。雙方激戰七日,撚軍損失六千餘人,這是自曾國藩率軍北上以來的第一次大仗。

對於這一次戰役,可以說曾國藩打得十分高興,因為他打算利用“河防”之策調集人馬,把撚軍殲滅在賈魯河以西、沙河以南地區。但由於湘淮各軍分兵防守,戰線太長,一時間很難集中,張宗禹、賴文光、任化邦、牛宏升四軍已往河南許州、禹州一帶會合。撚軍看破了曾國藩的陰謀,於八月十六日夜問對河南撫標營發動攻擊,很快突破防線,於開封城內越過壕防東去,進入山東。

一些人認為曾國藩放棄了“河防大計”,改用追擊堵截戰術了,也就認為“河防”之策宣告大敗。於是朝野內外對曾國藩甚為不滿,而他的敵對勢力則借故大肆攻擊。禦史阿淩阿等多人上疏彈劾曾國藩“剿撚”無方,要求撤去曾國藩的兩江總督之職,收回欽差大臣之命,清政府也深怪曾國藩與撚軍作戰一年有餘,未見實效,也連發上諭,嚴厲斥責。

麵對皇帝嚴責,曾國藩隻得以身體欠佳為由,上疏太後、皇上,請開缺辦大學士、兩江總督,另派欽差大臣接辦軍務,而自己並不準備離開戰場,仍要以“散員”身份留在大營內,協助辦理。然而,由於各方麵的原因,他終於沒能留在軍營,仍以全盤失敗的結果回任兩江。

他的學生李鴻章接任後,一開始也對其“河防”政策不以為然,輕兵四出,結果部下郭鬆林、張樹珊、劉銘傳、彭毓橘等大將接連遭敗,張樹珊、彭毓橘戰死,對李鴻章產生了極大震動,使他認識到老師策略的正確。此後,李鴻章拒絕任何建議,頂住輿論壓力,堅持“河防之策”,終於把撚軍困在黃河、運河、大海之間的狹窄地帶,使其馬隊無法施展特長。此後,賴文光、任化邦的東撚軍首先被殲。張宗禹領導的西撚軍還軍東救,也被阻於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為清軍殲滅。

撚軍最終失敗,仍敗於曾國藩製定的“河防大計”。

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失敗不在於剿撚的戰略失誤,而是另有原因。其中主要是清政府不願把剿撚之功再授予這位已撲滅了太平天國的大功臣,以免功勞太高,將來難以駕馭。事後,曾國藩總結失敗的教訓時,也承認自己仍有“不耐煩”之處,其中主要是指沒有處理好與河南地方大員的利益關係。

對於誌向遠大,心浮氣躁,抱有極強的救世使命感的人來說,現實世界中充滿了太多的黑暗和不如意。想去改變,想去拯救,但書生的意氣又使人在許多方麵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誌大才疏的不僅難行救世之誌,別人不買他的賬,隻能自己氣憤難平,結果言語行事就會走極端。這當然不能改變與周圍社會的關係了,自己的救世之誌也會難以實施。

角逐政壇,競勝疆場,進德修業,乃至居家過活,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一些險難憂煩之事。要克服和戰勝這些艱難和憂煩,唯有堅毅和忍耐。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沒有一分耐心,如何過得。

官場風雲,變幻莫測,稍有不慎便可能身敗名裂,因此,謹小慎微,堅忍用事,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智慧點評

做官要修身養性,第一件事就是訓練自己處事不煩、不急不躁、無怨、清醒。頭腦清醒才能保持安靜。不然的話,心急似火,性烈如馬,隻會使事態的發展更加混亂。做事、處世不要隻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其後果。

No.40 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名人導語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民諺

本節要點

做官要承擔決策失誤的風險;耕讀之家乃長久之計。

故事案例

1.做官要承擔各種風險

舊中國的社會是個官本位的社會,做官自然是最好的職業,然而做官的風險也是很大的。

做官要承擔決策失誤的風險。那種“拍腦瓜子”決策、不科學的決策、不民主的決策等帶來的失誤,領導者要負責;做官要承擔“製造”問題的風險。有些領導身上發生的問題,並非一種失誤,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危害非常清楚,但卻出於各種原因明知故犯,因為他們知道,就是問題暴露出來,也不過是“交學費”的職務行為,個人不會有多大損失。今後這個責任恐怕很難逃脫了;做官還要承擔未盡職盡責的責任。因工作不用心,得過且過造成的損失,也會受到嚴查。

做官隻有好處沒有風險的事是沒有的。一些熱衷於追求做官者在趨利的時候,也不得不對其中的風險有所顧忌。做官無風險的時代,必然會產生許多追求名利、缺乏責任、貪贓枉法的官員。而官員強化了風險意識,必然會增添一些責任和謹慎。

在封建官場上,升官與發財總是連在一起的。曾國藩從一個農家子弟,做到兩江總督,可謂享盡了人生的榮華,但對於宦海的險惡,以及仕宦人家的不旋踵而敗,曾國藩也有著比常人都要深刻的體會。

道光年間,曾國藩的妹夫王待聘到京城來找曾國藩,希望“得一官以養家”。曾國藩知道妹夫的家境很困難,但對於做官一事,卻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宦海風波,安危莫測,小官小吏,尤其會遇到很多危險,我經常看到那些在官場上跑腿辦事的,他們的下場很少有好的”,因而他再三勸王待聘“在家裏勤勤懇懇做點事情,不必外出做官”。

後來,曾國藩給夫人寫信說:

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能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模,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若貪圖衙門之熱鬧,不立家鄉之基業,則罷官之後,便覺氣象蕭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望夫人教訓兒孫婦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餘心大慰矣。

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曾國藩見慣了仕宦之家的衰敗,所以極力教育和鼓勵子弟讀書,以求得家道的悠久氣象,希望夫人教訓兒孫婦女的時候,能常常當做家中沒有人做官一樣,時時做到謙恭省儉,這樣就會福澤悠久了,家庭的氣運才不會由他一世而衰。

細思天下凡是官宦家族,往往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盡,其子孫後代也開始驕逸懶散,繼而放蕩不羈,最終走向墮落,能僥幸延續一兩代是很少見的。巨商富賈的家族,勤儉的能延續三四代;農耕讀書的家庭,謹慎樸實的能延續五六代;孝敬長輩、與人友善的家庭,則能延續十代八代。

2.耕讀之家乃長久之計

曾國藩說,今生依靠祖宗積德,順利得誌,唯恐我一人享用殆盡,因此教育各位弟弟和兒輩,共同立誌發奮成為耕讀、孝悌、與人友善的家庭,而不願成為仕宦家族。在家書中,他又說,我深知自己學淺才疏,謬得高位,所時時留心的,是此時我雖在宦海之中,卻時刻做著棄官上岸的打算。要使得罷官回家的時候,我自己可以淡泊處之,妻子可以吃苦,可以對得起祖父兄弟,對得起家族鄉黨,僅此而已。

所以,他在給子弟的信中說: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見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

在曾國藩的指導下,其次子曾紀澤成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三子曾紀鴻研究古算學也有相當成就。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鈞那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那樣的教育家和學者。顯然,曾國藩對子弟的教導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他的擺事實,講道理,以身作則,要求具體的教育方法,不無可取之處。

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孫後代做大官,是因為做大官有權有勢,有顯赫的門第,有豐厚的錢財。曾國藩之所以不願做大官,是因為他看慣了盛極而衰後的艱難、悲慘和世態炎涼。所以當曾家的富厚堂修成以後,曾國藩在給家人的信中反複叮囑,門外掛匾時,一定不要掛“侯府”、“相府”之類字樣。他說,這些東西都是靠不住的。如果這個匾一掛出去,曾家人自然就會有優越感,就會忘乎所以,那樣離家道衰敗也就不遠了。

官場外麵的人隻知羨慕當官者前呼後擁、號令一方的榮耀,卻看不到一入仕途,人生失去很多滋味、全無自由的苦惱。尤其是做大官的人,要免於失敗,可以說無時不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尤其是進退都不自由的時候,當官的興致也就減去許多。而生活在以當官為人生最佳出路的封建時代,能看破這一點的能有幾人呢?

曾國藩久於宦途,深知官場的風波險惡,因此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嚴格,有時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而這也正是曾國藩在功高蓋世之餘,仍然能夠保命安家,沒有招致殺身之禍的重要原因。

智慧點評

中國有一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先人之所以有這種總結,就是由於在富裕的家庭裏,富人的孩子養尊處優,一切來得都是那麼地容易,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優越感,如果家庭教育不得力,很可能就培養出一個敗家子,“富不過三代”也就在情理之中。為官者的家人一旦有優越感,離家道衰敗也就不遠了。

No.41 大是大非麵前的權變之策

名人導語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

本節要點

京師做官敢言直諫;多年以後假裝糊塗。

故事案例

一般而言,人總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作為官宦之人,隨著位高權重,保守自己既定利益的傾向越發加重。曾國藩稱得上是權位越高,責任感越重,越敢於負責任的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