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人 謀 略(1 / 3)

No.10 做人要有使命感

名人導語

路是腳踏出來的,曆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曆史。

——吉鴻昌

本節要點

立誌;居敬;主靜;謹言;有恒。

故事案例

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人,是為了使命才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就是生來負有使命感!

曾國藩主張積極入世,充滿著對國家、文化的使命感。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時刻等候著國家的召喚和委任。

為了磨礪誌向,曾國藩曾兩次改名。曾國藩乳名寬一,名子誠,字伯涵。進入弱冠之年,曾國藩自己改號“滌生”,他在日記中寫道:“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抒發了曾國藩棄舊圖新、發憤自強的理想與信念。

他又給自己定下了一條座右銘: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隻問耕耘。

在詩歌中曾國藩也常常抒發自己遠大的誌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在《感春六首》中,他寫道:

立誌

煌煌先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凶災。積悔累千,其終也已;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以躬,興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援。

居敬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實日三才。嚴恪齊明,以凝汝命;汝之不莊,伐生戕性。誰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無成,慢人者反而。縱彼不反,亦長吾驕;人則下汝,天發昭昭。

主靜

齋宿日觀,天雞一鳴。萬籟俱息,但聞鍾聲。後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懾,誰敢予侮?豈伊避人?日對三軍。我慮則一,彼紛不紛。馳騖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擾擾以終古。

謹言

巧語悅人,自擾其身;閑語送日,亦擾汝神。解人不誇,誇者不解;道聽途說,智笑愚駭。駭者終明,謂汝賈欺;笑者鄙汝,雖失猶疑。憂悔既叢,銘以自改;銘而複蹈,嗟汝既耄!

有恒

自吾識字,百曆及茲;二十有八載,則無一知。曩者所祈,閱時而鄙;故者既拋,新者旋徒。德業之不常,是為物遷;爾之再食,曾為聞或衍。黍黍之增,乃久盈鬥;天君司命,敢告馬走。

在這五句箴言中,首先一句就是立誌,他要荷道以躬,要興之以言。就是說要以己身,擔當中國的道統。

誌已立定,便要付諸實踐。因此曾國藩自入翰林院任侍郎後,仍在不懈地努力讀書。為此,他曾自立課程十二條,悉力以赴。同時,他還為自己製定了一個自修的課程:凡是讀書的心得、人情的曆練、自身的修養、詩文的創作,莫不分別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共分五類,命名為:茶餘偶談、過隙影、饋貧糧、詩文鈔、詩文章。而且,從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他開始寫日記。後來雖然有時會有間斷,但總不會間隔太久;從鹹豐八年(1858年)六月起,就再也不曾中斷過一天,即使行軍、生病的時候,也照記不誤,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為止。就此一項功夫,已可看出曾國藩的毅力可見一斑了。

例如,他在家書中告誡六弟(曾國華)讀書應該發憤自立時說:

六弟自怨數奇,餘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吾竊笑其誌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

在信中,他希望六弟能像古代聖人舜、周公那樣“悲天命而憫人窮”,為天下百姓著想,而不為一己之得失或喜或憂。

當太平軍崛起,清廷麵臨危亡時,曾國藩挺身而出,編練湘軍。功成之後,又奉命剿撚。剿撚不力,他不放棄,自願留營效力,“以散員周旋其間,維湘、淮之軍心,通吳、楚之血脈,絕不作置身局外之想”。他回兩江總督任上,依舊盡職盡責,為李鴻章出謀劃策,打氣鼓勁兒。後來他接任直隸總督,辦理“天津教案”。因為恐怕激怒洋人,導致戰爭,退讓較多,引起全國公憤,人人都視之為“賣國賊”,他自己也“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結果被調回兩江任上,由李鴻章接辦。

曾國藩辦事妥當與否,姑且不問,但他絕非“賣國”,則毋庸置疑。後來李鴻章辦理,基本上維持原議,如丁日昌所說:“自古以來,局外之議論,不諒局中之艱難。”曾國藩勇於任事,挺身入局,其動機不說,這種精神,卻是值得借鑒的。

智慧點評

有的人從小就立誌要報效國家,報國就是他的使命感!有的人自幼便有興家立業之心,這是他對家族負有使命感!有的人深知辦學辦教育的重要,教化就是他的使命感!有的人想到生產濟世,生產就是他的使命感!

No.11 要胸襟坦蕩,虛懷若穀

名人導語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蕭楚女

本節要點

待人處世要豁達;保持一顆寬容大度之心;以禮動人的社交戰略;治軍理政懷有仁心。

故事案例

1.待人處世要豁達

在同治二年(1863年)給曾國荃的信中,曾國藩則借李白等人的詩文風格來比喻人生的道德修養,他說:

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誌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然後有恬淡衝融之趣。如李白……則豁達處多……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有胸襟也。

吾輩現辦軍務,係處功利場中,宜刻望勤勞……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衝融氣象。二者並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餘所以令刻“勞謙君子”印章與弟者,此也。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告訴弟弟,自己兄弟雖然掌握兵權,但一定要以豁達的氣度來待人處世,保持恬淡衝融的氣度,而不要參與爭名奪利的鬥爭。

2.保持一顆寬容大度之心

曾國藩是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對於胸襟豁達坦蕩、虛懷若穀的君子,他從內心感到敬佩,並以此自勉,因此他一生雖然追求功名,卻絕不貪圖名利和私欲,而是能夠推功於他人,始終保持著一顆寬容大度之心。

當時,清朝太平軍四起,為了剿撚,曾國藩求才心切,因此也難免有被騙的時候。

有一次,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高談闊論,談笑風生,有不可一世之概,曾國藩禮賢下士,對投幕的各種人都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歡說大話的人。

隻見這個人言辭伶俐,心中好奇,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騙事,正色大言說:“受欺不受欺,全在於自己是何種人。我縱橫當世,略有所見,像中堂大人至誠盛德,別人不忍欺騙;像左公(左宗棠)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騙。而別人不欺而尚懷疑別人欺騙他,或已經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

曾國藩察人一向重條理,見此人講了四種“欺法”,頗有道理,不禁大喜,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我所用之人。”此人應諾而出。

第二天,此人拜見營中文武各官後,像煞有介事地對曾國藩說:“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此人舉塗宗瀛及郭遠堂以對。曾國藩又大喜稱善,待為上賓,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隻好暫時讓他督造船炮。

多日後,兵卒向曾國藩報告此人挾千金逃走,請發兵追捕。曾國藩默然良久,說:“停下,不要追。”兵卒退下後,曾國藩雙手把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邊的人聽到這句話,想笑又不敢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