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家 謀 略(1 / 3)

No.07 和氣蒸蒸而家必興

名人導語

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齊家。

——(春秋)曾參

本節要點

家和福自生;家和萬事興。

故事案例

中國人講求家和萬事興。曾國藩作為士大夫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者自然地結合在了一起,但是,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個大家庭真要做到“和”的境界並不容易,這需要一種氣度、一種責任心,更需要一種無私心的信念。

1.家和福自生

曾國藩共有兄弟姊妹九人,一姊、三妹、四個弟弟。曾國藩在兄弟五人中排行居長,二弟曾國潢比曾國藩小九歲,雖然一直潛心鑽研《四書》、《五經》,但沒有太大的成就。後來以監生候選縣丞,這也是曾國藩出錢替他捐的。

當時,父親曾麟書還健在,曾家的大事也全由父親一人決斷,後來父親去世,家裏的事情主要也就由曾國潢一手操持了。或許是仰仗曾國藩的權勢,在曾國藩治軍期間他在家鄉辦團練,常常借勢殺人,為患鄉裏。縣官對他也毫無辦法。曾國藩回去後,知其所為,遂用錐刺其股。曾國潢大聲喚痛。曾國藩回敬道:“你殺人就不痛嗎?”這次的教訓,他銘記在心,在其後未見有濫殺無辜的記載。

曾國藩在京為官十年,後又編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剿”撚等,一直很難回家,對家庭的關心常常體現在家書上。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六日給父母的家書中,曾國藩寫道:

六弟(曾國華)實不羈之才,鄉間孤陋寡聞,斷不足以啟其見識而堅其心誌。且少年英銳之氣,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學,即挫之矣,欲進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許畢業省城,則毋乃太挫其銳氣乎?伏望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讀書,其費用,男於二月間付銀什兩,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誌!即此敬稟叔父之人,恕不另具。六弟將來必為叔父克家之子,即為吾族光大門弟,可喜也!

曾國華,字溫甫,比曾國藩小十一歲,是曾國藩的三弟,由於在族中兄弟間排行第六,所以曾國藩稱其為六弟,從小過繼給其叔父曾驥雲。曾國藩一直認為三弟資質較聰,但讀書期間並未有過人的表現。曾國藩為其“納貢人監”,鄉試也未中。鹹豐五年(1855年),曾國藩坐困江西,隨時有被石達開生擒的可能。曾國華與其父曾麟書趕至武昌,向胡林翼討救兵。胡林翼撥五千人由其帶領,前往營救。此後,曾國華跟隨李續賓轉戰於皖北,三河鎮一戰,與李續賓同時殉難。

四弟曾國荃,字沅甫,小曾國藩十三歲。他十六歲就跟隨曾國藩在京讀書。曾國藩對其極為疼愛,對其管教極嚴。因此,曾國荃一直對曾國藩非常敬畏。由於在族中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曾國藩稱其為九弟,軍中多稱其為九帥。曾國荃十八歲回湖南家鄉,兄弟二人依依惜別。曾國藩一直將其送過盧溝橋,並賦詩一首,以示鼓勵。曾國荃雖天資很高,但無恒勁,在長沙嶽麓書院畢業兩年,跟隨羅澤南攻文,但一直沒有長進。曾國藩時常在家書中,告誡其“有恒”的道理,但無論其兄對曾國荃期望有多高,他在科舉上卻一直不甚得意。二十四歲人縣學、二十五歲補廩、二十九歲選為優貢。

曾國荃雖然科舉不甚得誌,但在軍旅上卻頗有建樹。自隨曾國藩治軍以後,便不負期望,圍攻安慶,榮獲首功,一時間名聲大噪。隨後又順江東下,駐軍雨花台,包圍天京,兩年中披肝瀝膽,終於獨獲首功。然而,曾國藩卻害怕兄弟功名太盛,以免出現功高蓋主的局麵,所以極力壓抑曾國荃,保升諸將,後以曾國荃受謗返家。在家他極力勸導曾國荃持盈保泰,以免曾國荃及家族受到迫害。曾國藩一片苦心,最終使兄弟化幹戈為玉帛。

曾國藩的五弟曾國葆,字季洪,後改名貞幹,字事恒,比曾國藩小十七歲,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幼年就有些超人的見解,二十三歲入縣學後,即不肯做舉子業。最初隨曾國藩練湘軍,始僚佐楊載福、彭玉麟,以為非常器,己願下之,後楊、彭果成名將。他避居紫田山,謝絕人事。及曾國華戰歿,才出來帶兵,投效胡林翼,與曾國荃會師安慶、南京,因功晉升為知府。後來,為疫病所染,病死於軍中。曾國藩說他“智足以安危亂,而名譽不並於時賢”。

2.家和萬事興

“家和萬事興”,如果家庭不和了,別人也瞧不起你,更何況家庭不和了,還有什麼心思提高家庭的威望和名聲,所以家敗也就成了必然之事。“萬事和為貴”,中國文化以“和”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貴和諧,尚中庸”,與西方文化重分別和對抗形成了相異成趣的文化傳統。“和”在待人接物中體現為“和氣”,在治家中體現為“和睦”,在成人取向上體現為“和諧”,在自我修養上體現為“中和”,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的事物相配合達到平衡叫做“和”,“和”能產生新事物,相同的事物累加隻有量的變化而沒有質的變化。重“和”去同,肯定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

治家是儒學理想的一部分,在宗法觀念下,個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和,在理論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信念;在實踐上往往體現為一種策略。“和”不僅是目的,也是手段。曾國藩在治家方麵頗有心得。他說“家和則福自生”,“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兄言弟從,弟請兄允,一家人融洽相處肯定會發達,相反兄弟反目,婆媳扯皮、夫妻計較,這樣的家沒有不敗落的,要守得住‘和’字才好”。

每一個成員都要用一顆愛心維係好我們的家庭,畢竟能走在一起,能聚到一起,就是一種難得的緣分。“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珍惜好這份夫妻緣、父女緣,否則,你在毀滅自己的同時,也會害了整個家庭!

智慧點評

和諧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社會走向和諧,天地萬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萬物繁衍,一派繁榮景象。孔子的倫理思想,深入人心。所以,百姓也有應和的諺語,如:“家和萬事興”。百姓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在和諧中興旺發達。祝福家庭和睦,已成民風民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