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2 量才施用,不拘一格(1 / 1)

名人導語

人才那得如金銅,長在泥沙不速朽。願公愛士如愛尊,毋使埋渣嗟不偶。

——袁枚

本節要點

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善於引薦優秀人才;不同人才做不同的工作。

故事案例

1.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

世界上的資源有很多種,但隨著時世的發展變化或消失不見或被替代淘汰。而人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永久性可再生資源。對於領導者而言,擁有人才比擁有核武器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

麵對紊亂的綱紀、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曾國藩認為,導致晚清社會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吏治的腐敗,吏治的敗壞又在於人才的缺乏。曾國藩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他非常重視人才,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將選拔、培養人才作為挽救政治危機的重要措施。

曾國藩選用人才的目標是:

一、使人傾盡所能、恪盡職守,不辱自己的使命。

二、網羅能人賢士,匡正自己的疏失,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正因此,曾國藩幕府人才濟濟,有三聖七賢之說。曾國藩打破資格限製,破格提拔具有真才實學而又品德優秀的人,並委以重任。湘軍中一些重要將領都是由他破格提拔上來的,如湘軍水師將領楊載福、彭玉麟,是曾國藩1853年在衡州練兵期間,分別從行伍和稟生中提拔上來的。他們二人都富有軍事才能,一個是“智膽超群,秉性忠直”,又“口不言功”,一個是“任事勇敢,勵誌清苦,實有烈士之風”,都很符合曾國藩對“德”的要求,所以曾國藩把他們從無名之輩提拔到統領水師的高位上。而他們二人後來在建立、發展湘軍水師,指揮湘軍水師作戰上,也確實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擔任兩江總督之後,曾國藩愈感人才匱乏,對人才的聚集、培養、選拔、使用愈加急切。他經常與人討論人才問題,虛心體察自己在用人問題上的缺失。每到一地,曾國藩即廣為尋訪、延攬當地人才,在與撚軍作戰期間,曾國藩在所出告示中特別列出“尋訪英賢”一條,以招賢納士。

2.善於引薦優秀人才

為了廣泛網羅人才,曾國藩提倡互相引薦。他向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推薦安徽士紳、官員十一人,向湖南巡撫駱秉章推薦成名標、陳鑒源等人。他也經常要求別人向自己推薦人才。曾國藩與人談話、通信,總是殷勤地詢問其地、其軍是否有人才,一旦發現,就千方百計調到自己身邊。他幕府中不少幕僚都是通過朋友或幕僚推薦的。

與此同時,曾國藩還強調分辨良莠。他提醒曾國荃府內用人不要操之過急。無才無能的人,即使是關係近的親戚朋友也不要留用,賢明的人恐怕不會與他共事的。當時,親戚朋友來曾氏營中求職的很多,曾國藩怕曾國荃濫收濫用,就勸他說:善於預見國運的人,一看國家在位的都是賢良臣子就知道國運會興盛,相反若當官的都是一些辦事拖拉的人,就說明朝廷有危機快改朝換代了。既廣求人才又要加以辨別和篩選,這才是選擇人才的正確方式。

曾國藩主張德才兼備,特別強調人的德行。他在筆記中寫道:“我認為德與才不可偏重……有德而無才,則近於愚人;有才而無德,則近於小人,二者既不可兼,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自修之方,觀人之術,皆以此為衡可矣。”基於對德與才的關係、德才孰重孰輕的這種認識,曾國藩要求在質地純樸的人中挑選人才,對那些花言巧語、華而不實的人深惡痛絕。

3.不同人才做不同的工作

曾國藩把人才分為兩類:一種官氣較多,一種鄉氣較多。他說:“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但凡遇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說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鄉氣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樣,行事則知己不如人,語言則顧前不顧後。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議先騰。”無疑,有官氣或鄉氣的人都有明顯的缺點。但是二者相比起來,曾國藩更厭惡前者。他提倡所選的人要做到心到、手到、耳到、眼到,有勇氣又能吃苦,質地純樸行事踏實,沒有官氣也不打妄言。

他還認為,在使用人才時,應抓住這個人的特點,準確堅定地讓他做最適合的工作,這是人力使用的關鍵所在。由此可見,再好的資源也要有合適的使用方法,使用方法不當,定會造成資源浪費。

智慧點評

對於發現的人才,而人才本並沒有太多奢求的時候,利用物質利益而誘惑之,一旦有用武之地,予以提拔。大才小用容易造成人才上的心理失衡,而小才大用則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損失。那些原來講的“叫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叫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用人方式已經過時了。量才使用,才能使人才和企業雙受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