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劉備始終沒有機會擴充實力,無固定的地盤,沒有多少兵力,輾轉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四處奔命,寄人籬下,前程渺茫。
劉備為了擺脫力單勢孤的困境,迅速擴充實力,必須得到有智謀的人輔佐自己。於是,他注意訪求有才幹、有見識的人物。
劉備得知諸葛亮是當時的俊傑,很想見到他,便讓徐庶把他請來。徐庶說:“這樣的人不能采取召見的辦法,將軍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便冒著嚴寒,親自到隆中去請諸葛亮。前兩次沒有見到,第三次才受到諸葛亮的接待,這就是曆史上流傳的“三顧茅廬”。
諸葛亮字孔明,琅蚜陽都縣人。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年,這期間,他並沒過著真正“隱居”的生活。他是一個很有政治理想的青年,常把自己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相比,表明他立誌要兼有將相的才能,幹出一番事業。
劉備見到諸葛亮後,誠懇地對他說:“現在漢朝崩潰,群雄混戰,權臣控製朝廷,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大義於天下,完成統一大業,恢複漢朝的統治。但由於才疏德薄,智術短淺,屢遭失敗,至今一無所成。不過,我的壯誌並未因此減退,還是想幹一番事業的,希望你能為我出謀劃策。”
劉備謙恭誠懇、禮賢下士的態度,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他便將天下形勢,向劉備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並提出了實現統一的戰略策略。他分析曹操、孫權的情況時說:“自從董卓之亂以來,四方豪傑並起,割據天下。曹操同袁紹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他最後競能打敗袁紹,由弱變強。這不僅是由於客觀形勢對他有利,而且也因為主觀努力。現在曹操已擁兵百萬,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確實不可以同他爭。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曆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因此,可以與他聯合,而不可去謀取他。”
接著,他又分析了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的情況。
諸葛亮的這個《隆中對》,注意從客觀實際出發,分析當時各割據勢力之間的力量對比,為劉備提出了比較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和策略。
劉備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對他以後勢力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3.曾國藩略施小計得人才
有趣的是,曆史上的伯樂們為了得到千裏馬,不是光靠誠心就能成功的,有時還需略施小計。
而曾國藩在求才時,則是什麼手段都用。他根據不同對象,或結以交情,或待之以誠,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因此,他每到一地,即廣為尋訪,延攬當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隸等地,他都曾這樣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達、程鴻詔、陳艾等人都是通過這種方法被他求得的。與撚軍作戰期間,曾國藩在其所出的“告示”中還特別列有“詢訪英賢”一條,以布告遠近:“準徐一路自古多英傑之士,山左中州亦為偉人所萃。”“本部堂久曆行間,求賢若渴,如有救時之策,出眾之技,均準來營自行呈明,察酌錄用。”“如有薦舉賢才者,除賞銀外,酌予保獎。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亂,生民或有蘇息之日。”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後,上《萬言書》,並進入幕府,成為曾國藩進行洋務的得力助手的。
在直隸總督任內,為廣加延訪,以改當地士風,曾國藩除專擬《勸學篇示直隸士子》一文並廣為散布外,還將人才“略分三科,令州縣舉報送省,其佳者以時接見,殷勤獎誘”。曾國藩與人談話、通信,總是殷勤詢問其地、其軍、其部是否有人才,一旦發現,即千方百計調到自己身邊。他幕府中的不少幕僚都是通過朋友或其他幕僚推薦的。為了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以免因自己一時言行不慎或處事不當而失去有用之才,曾國藩力克用人唯親之弊。同時,自強自勵,“刻刻自惕”,“不敢惡規諫之言,不敢懷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賢能,不敢排斥異己,庶幾借此微誠,少補於拙”。從其一生的實踐看,他基本上傲到了這一點。曾國藩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各類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見,求才之誠,罕有其匹。事實證明,其招攬與聚集人才的辦法是正確的和有效的。他還注意人才的互相吸引,以求“得一而可得其餘”。曾國藩說,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
蚨,即青蚨,是一種小動物。“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子錢,或先用母錢。皆複飛歸,輪轉無已。”“雉之有媒”,是說獵人馴養的家雉能招到野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曾國藩以青蚨子母相依不離、家雉能招致野雉,比喻在求才時須注重人才互相吸引,使之結伴而來,接踵而至,收“得一而可及其餘”之效。曾國藩求才如渴,每與人通信、交談,輒懇求對方推薦人才。故曾國藩幕中經人推薦入幕的人甚多,方宗誠、陳艾都是吳廷棟推薦的。吳汝綸是安徽人,是方宗誠推薦入幕的。淩煥是劉星房推薦的。趙烈文是周騰虎推薦的。李興銳是帥遠魯與李竹浯二人推薦。李善蘭大約是郭嵩燾推薦入幕的。李善蘭推薦張文虎入幕。容閎則是李善蘭、張斯桂、趙烈文三人推薦的。向師棣是嚴仙舫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