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養成好習慣,練就好能力(2)(3 / 3)

從前有這樣兩個人,一個是體弱的富翁,一個是健康的窮漢。兩人相互羨慕著對方。富翁為了得到健康,樂意付出自己所有的財富;窮漢為了成為富翁,也隨時願意舍棄自己的健康。

他們聽說有一位聞名世界的外科醫生發現了人腦的交換方法。就趕緊跑來見他,富翁提出要和窮漢交換腦袋。其結果會導致,富翁會變窮,但能得到一個健康的身體;窮漢會富有,但永遠都會病魔纏身。

手術很成功。窮漢從此成為了富翁,富翁也從手術那天成為一個窮漢。

不久,成了窮漢的富翁由於擁有著強健的體魄,又懷有著成功的意識,漸漸地又為自己積起了財富。可同時,他總是擔憂著自己的健康,一些輕微的不舒服就能夠然他擔心很長時間,由於他總是那樣擔驚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極好的身體又回到原來那個多病的狀態,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慢慢的和手術以前已經沒有任何區別。

那麼,另一位新富翁又怎麼樣呢?他總算有了錢,但身體卻非常的柔弱。他總是忘不了自己是個窮漢,有著失敗的意識。他不想用換腦得來的錢來為自己的建立一種嶄新的生活,所以總把錢浪費在一些無用的投資裏,這真是應了“老鼠不留隔夜食”這句老話。錢不久便被他揮霍殆盡,他又慢慢的變成原來的窮漢。然而,由於他的無憂無慮,換腦時帶來的疾病也不知不覺地在他身上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樣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

就這樣,兩人都回到了原來的模樣。富有的仍然體弱多病,貧窮的依然身體健康。

身體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質基礎。離開了這一物質基礎,就談不上從事社會活動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更談不上個人事業的成功了。身體對每個人來講,都是首要的,其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日常活動。因此,養成關注身體健康的習慣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健康和富足都是每一個人想擁有的東西,他是我們習慣的產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將這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裏,就一定要為自己樹立健康與成功意識和習慣。隻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快樂。

你的健康勝過一切

當我們的學習生活過於緊張的時候,我們往往很少主動去參加運動。但是如果在長時間的伏案學習後,腦細胞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就很容易出現疲勞,同時感到頭昏腦漲。還有的時候,因為一些不同的事情,我們會感到沮喪、困惑甚至百無聊賴。

居裏夫人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她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身體,還要求自己的兩個女兒要堅持“嚴格的知識訓練和體格鍛煉”,以此促進孩子長大成材。她經常帶著孩子去遠足、遊泳、爬山。後來,她的兩個女兒都成了為世界造福的人才,其中大女兒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一個人如果想成功,就一定要用運動不斷的給生命補充原動力。否則就算成功就近在眼前,你也沒有力氣將它抓在手裏。隻讀書勤奮,但不注意體育鍛煉,就一定會把自己的一切搞垮,從反麵角度來看,僅以俄國作家為例,杜勃羅留波夫死時年僅26歲,別林斯基死時也隻有35歲,果戈理死時才43歲,契訶夫死也僅僅活了44個春秋,這不僅隨世界文學史一大損失,對他們自己也是可惜之極!現在有的年輕學生,早晨不做操,課外也不鍛煉,還以為這就是為自己的學習節約時間,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長此以往,你的腦子就會由於不聽使喚而降低學習效率,如果長期這樣下去,你的身素質就會越來越差,神經衰弱越來越嚴重,視力也會不斷減退。

有句古話,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現象,但是揭示了一個真理:“用進廢退”。對於健康而言,說運動是金又何嚐不可。按中醫理論,運動可使全身氣機條達,血脈流通,才能不生疾病或少生病。肌肉在運動中變得發達有力,骨骼在運動中變得堅強和結實。所以說,最好的保健秘方,不是靈丹妙藥,而是運動。運動在健身防病中有以下諸多功效。運動鍛煉是積極的休息,因此有人把鍛煉稱為腦力勞動者的“健腦劑”,這是有道理的。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一個人平躺在一個大天平上,然後讓他做一道複雜的數學題,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人們可以見到天平上的人頭部位所在的一側逐漸下沉,這表明血液對大腦的工作有直接影響。腦力勞動者工作時,一般是靜坐姿態,而人體的消化、呼吸、循環係統都由於人體的相對靜止,而使機體能量跟不上大腦緊張活動的需要,於是出現“養料”不足的情況。因此,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後,人會感到精力分散,甚至頭昏眼花,產生疲勞的感覺。

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裏士多德就提出了“生命在於運動”的至理名言,他深刻意識到,運動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後來,醫學和生理學方麵都提出了關於“適者生存”的理論,這一切明確地說明:人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效率,不僅取決於全身各器官、係統的功能和相互的協調,還取決於整個身體對自然和社會環境較強的適應能力。那麼怎樣才能獲得這種“適應能力”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它來源於人們長期煉的結果,隻要你能夠堅持鍛煉,就可以生好的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由此可見,運動真的很重要,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東西,它使我們為夢想前行的可靠動力,它的價值勝過萬兩黃金。我們應該珍惜它,因為隻有它才能夠真正的讓我們滿懷希望,擁有未來。

經驗錦囊:

不管你從事的是哪一樣運動,隻要勤加練習,就能幫助你很好的維護自己的健康,增強你的體魄。當然要注意的是,運動不能過量,否則就會造成疲勞,不但不會幫助你擁有健康,相反還很有可能將他從你手中奪走。如果你花費了大量時間去進行運動,沒有顧到學習和其他事情,也會同樣適得其反。隻有做到適度,合理,協調,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我們的健康,鑄造自己的未來。

突破思維定勢,時刻保持創新精神

成功的可貴之處在於創造性的思維。一個成功的人隻有通過有所創造,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和真正幸福。創新思維在實踐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並激勵人們以更大的熱情去繼續從事創造性實活動,為自己的成功之路奠定基礎,實現人生的更大價值。

創造性思維決定了一個人到底能有多少突破。凡是保守、陳舊的思考習慣隻能重複過去,而不能改造過去。成功者的習慣是:發揮創造性思維的能量!我們必須明確那些不能突破自身局限的人,之所以在許多場合毫無起色,是因為我們固守於常規思維模式,它是我們走向失敗的主要原因。

有這樣一位青年在美國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所做的工作連小孩都能勝任,那就是巡視並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至旋轉台上,焊接劑便自動滴下,沿著蓋子回轉一周,作業就算結束。

他每天如此,反複好幾百次地注視著這種作業,枯燥無味,厭煩極了。他想創業,可又無其他本事。他發現罐子旋轉一次,焊接劑滴落59滴,焊接工作便結束了。他想,在這一連串的工作中,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呢?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是不是能節省點成本?於是,他經過一番研究,終於研製出“57滴型焊接機”。

但是,利用這種機器焊接出來的石油罐,偶爾會漏油,並不理想。但他不灰心,又研製出“58滴型”焊接機。這次的發明非常完美,公司對他的評價很高。不久便生產出這種機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雖然節省的隻是一滴焊接劑,但“一滴”卻給公司帶來了每年5億美元的新利潤。這位青年,就是後來掌握全美製油業95%股權的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

人生的改變總是從有所創新開始的,“改良焊接機”改變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關鍵點就在於,他經常將目光注意在那些別人總是忽略掉的平凡小事上。隻有能發現別人所未見之事,才能超越自我,完成別人所不能完成的事。和洛克菲勒一樣,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身上都閃爍著創新的光彩。就算再精於模仿的人,沒有創新意識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師。這個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就是促進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動力,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證明,無數人群中的佼佼者就是那些用於創新的人。

提到創新,有些人總是覺得很神秘,似乎它隻有極少數人才能辦到的事情。其實,創新有大有小,內容和形式可以也可以各不相同。創新活動已經不僅僅屬於科學家、發明家,它已經深入到在這個實際裏生存的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活動,學習,和生活。並已經在各個方麵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成功在事業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標會不斷產生,在為新的事業創造奮鬥中,實現了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標,就會產生新的幸福。

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創新和幸福是什麼關係?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把創新看作是“快樂的生活”,是“一種根本的快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創新是生活的最大樂趣,幸福寓於創新之中。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什麼是生活的最大樂趣?我認為,這種樂趣在於與藝術相似的創新性勞動之中,深處在高超的技藝之中。

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勞動,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使其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充滿美好的東西,生活的偉大、幸福就寓於這種勞動之中。”這些論述深刻地揭示了創新與幸福的內在聯係。說明創新是獲得新的幸福的源泉。

衝破你的“人生瓶頸”

“人生瓶頸”是指一個人遇到的“關卡”——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怎麼辦?唯有創新才是出路。要想真正發揮創新潛能,除了要有敢於嚐試與創新的勇氣,還必須精心地培育你的創造力。

古人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心理學家認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的反射。這些道理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以疑激思”。我們在學習時,不能把自己的大腦當成消極地、被動地吸取貯存他人知識或現成結論的容器,而應當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地提出疑問,並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獨立的分析、綜合、比較與判斷。學習的過程應當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隻有經過大腦的“咀嚼”與“消化”,我們才能對書本的知識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掌握,並將其化為滋補自己思維能力的新鮮養料”。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與悟,一番長進。”

創新思維不斷滿足一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努力探索尚未被認識的世界,從而打開新的活動局麵。沒有創新性思維,沒有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一個人總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就不可能在創新中發展,在開拓中前進,必然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

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國有一位醫生叫拉哀納克,他很想發明一種能夠判斷胸腔裏健康狀況的聽診器械。有一天,他在聚精會神地進行研究,忽然感到身體有些疲勞,就走獨自到公園裏去散步,一次作為休息。

當他走進公園時,一見奇異的事情使他停住了腳步。原來有兩個玩翹翹板的小孩在一起遊戲,一個小孩在這一頭輕輕地敲翹板,還有一個小孩在另一頭貼著耳朵聽;敲的人雖然用力很輕微,就連自己一點聲音也聽不到,可是貼著耳朵聽得另一頭的人卻聽得非常清晰。

於是他馬上把這種情況與聽診器進行了對比。他想如果能應用這一原理這做成一種很好的醫療工具.一頭在病人身上,另一頭貼在醫生耳朵上,效果又會如何呢?於是他馬上回家開始進行試驗,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了。

如果你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那麼,當你需要新主意時,就可以從回顧舊主意著手。而這樣做,並不僅僅為了給舊主意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重新清理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輕易地捕捉到新的創造性的思想。這名醫生之所以能夠發明至今都一直運用在醫生臨床的聽診器,關鍵就在於他的創新思想,它似乎相是一種靈光閃現,很多人遇到同樣的事情一定會忽略不計,然而就是這麼一點點精彩的靈感,成就了他的醫用的創造,人們終於有了可以幫助他們檢查內腔的助聽器。

如果你有了新的想法,不管它是什麼樣子,你都應當將這一切表達出來。如果你身邊隻有自己獨自一人,那你就對著自己表達一番;如果你身處在群體之中,不妨告訴其他人共同進行探討。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想法,都被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所否決。

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機製將一切離奇的想法都當作“雜草”,巴不得盡快地加以根除。在成功者看來,循規蹈矩的心境裏沒有“雜草”,但循規蹈矩的心境也沒有創造力。想要找到自己的創造力,就必須精心照料好思維中的每一株“雜草”,把它們當作一株株有潛在經濟價值的新作物。隻有這樣你才能衝破“人生的瓶頸”,成就自己的理想。

經驗錦囊:

如果你有不尋常的離奇想法,就請勇敢的把他說出來,讓它們在你的頭腦中得以解放。一旦它們進入到你交流領域之中,便能夠免受無意識領域中自我審查機製的摧殘和幹擾。這樣做,能使你有機會更仔細更充分地去審視、探索和品味你的新思想,從而發現它們真正的實用價值和潛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