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小鬼大好人緣(1)(3 / 3)

教士看完這個房間,奇怪地問上帝:“為什麼同樣的情景,這個房間的人快樂,而那個房間的人卻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看到嗎,這個房間裏的人都學會了喂對方嗎?”教士恍然大悟。

分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分享愛,分享勞動,分享喜悅乃至分享痛苦,這都是我們所需要的。有些人做人往往總是斤斤計較,幹什麼事情總怕自己會吃虧,更怕讓別人得了便宜。這樣的人就是沒有領悟到分享的真諦。其實,從古至今,奉獻的意義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你付出的並讓他人從中受益的,另一層就是你從你的付出中所得到的回報。當然,這種回報,有時候是你看得見的,有時候則是你看不見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回報自然好,而看不到的回報更可能是一種你精神上的豐富財產。

娜娜和樂樂是鄰居。有一天,樂樂去娜娜家串門,剛開始兩個小夥伴在地板上玩得不亦樂乎。忽然,一陣吵鬧聲傳來,正在聊天的媽媽看見樂樂和娜娜,一個抓著泰迪熊的頭,一個抓著泰迪熊的腿,尖聲叫喊道:“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最後娜娜媽媽不得不采取極端的方式,把可憐的泰迪熊放在他倆都夠不到的地方。

看了這個片段也許你會回味起自己小時候做過的蠢事,我們常常因為一件心愛的玩具而和自己的好朋友產生矛盾,炒來炒去好好的氣氛就開始變得非常沉悶,甚至有些時候大家還會不歡而散。其實一件玩具本沒有什麼,如果當時我們懂得分享,微笑的走過去對自己的朋友說:“我們一起來玩兒好嗎?”相信大家的友誼就會更加深厚。

自私是神聖的苦果,沒有人願意和自私自利的人在一起。分享是一道簡單的公式,隻要你解開了,便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分享是一座天平,你給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報你多少。相反,如果你是一個自私的人,那麼你就永遠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永遠交不到知心的朋友!分享與奉獻是一對雙胞胎,性質是一樣的,也可以說奉獻是分享的前提。你奉獻了一份愛,便等於多了一個人與你分享愛。你奉獻了一份快樂,便等於多了一個人與你分享快樂。

經驗錦囊:

分享是一種快樂,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每當你有什麼高興或不高興的事情,告訴朋友聽後,就會覺得整個人都爽快了。其實與人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是在用心傳遞著彼此之間的感情。分享是博愛的基礎,不與他人分享感受的人注定孤獨。讓我們行動起來,學會與人分享。分享的世界是美好的!

真誠的友誼來自於真誠的傾聽

傾聽是一種情感的活動,它不僅僅是耳朵能聽到相應的聲音。傾聽還需要通過麵部表情,肢體的語言,還有用語言來回應對方,傳遞給對方一種你很想聽他說話的感覺,因此我們說傾聽是一種情感活動,在傾聽時應該給客戶充分的尊重、情感的關注和積極的回應。

傾聽是一個能力水平得到提高的法寶,也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更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學會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一意孤行,更不要固執己見。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會永遠正確,當然你也絕對不是一個例外,用傾聽的方式多喝別人交換一下意見,然後再用自己的腦袋進行一下係統的分析,就能幫助你在自己的一些決定上做出自己明確的判斷。

一般來講,善於傾聽者,大都是有學問、有涵養、謙虛謹慎的人。他們深諳人應“活到老,學到老,進步到老”的道理;曉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真諦。往往能夠放下架子,認真地去傾聽他人的傾訴。在尊重他人的氛圍中,作為向別人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開闊視野、獲得知識。傾聽能夠拉近朋友間的距離,加深感情,增進友誼。所以會傾聽的人士最聰明的人,他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還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我們與朋友之間的友誼地久天長。

從前虢國有這樣一位國君平日裏隻愛聽好話,聽不得反麵的意見,在他的身邊圍滿了隻會阿諛奉承而不會治國的無為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國終於亡國。那一群誤國之臣也一個個作鳥獸散,沒有一個人願意顧及國君的,虢國的國君總算僥幸地跟著一個車夫逃了出來。

車夫駕著馬車,載著虢國國君逃到荒郊野外,國君又渴又餓垂頭喪氣,車夫趕緊取過車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幹糧,讓國君吃喝。國君感到奇怪,車夫哪來的這些食物呢?於是他在吃飽喝足後,便擦擦嘴問車夫:

“你從哪裏弄來這些東西呢?”

車夫回答說:“我事先準備好的。”

國君又問:“你為什麼會事先做好這些準備呢?”

車夫回答說:“我是專替大王您做的準備,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饑、解渴呀。”

國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

車夫回答說:“是的,我估計遲早會有這一天。”

國君生氣了,不滿地說:“既然這樣,為什麼過去不早點告訴我?”

車夫說:“您隻喜歡聽奉承的話。如果是提意見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愛聽。我要給您提意見,您一定聽不進去,說不定還會把我處死。要是那樣,您今天便會連一個跟隨的人也沒有,更不用說誰來給您吃的喝的了。”

國君聽到這裏,氣憤至極,紫漲著臉指著車夫大聲吼叫。

車夫見狀,知道這個昏君真是無可救藥,死到臨頭還不知悔改。於是連忙謝罪說:“大王息怒,是我說錯了。”

兩人都不說話,馬車走了一程,國君又開口問道:“你說,我到底為什麼會亡國而逃呢?”

車夫這次隻好改口說:“是因為大王您太仁慈賢明了。”

國君很感興趣地接著問:“為什麼仁慈賢明的國君不能在家享受快樂,過安定的日子,卻要逃亡在外呢?”

車夫說:“除了大王您是個賢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國君聽了,心裏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說:“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他頭腦裏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這時,車夫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的國君,他覺得跟隨這個人太不值得。於是車夫慢慢從國君頭下抽出自己的腿,換一個石頭給他枕上,然後離開國君,頭也不回地走了。

最後,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傾聽並不意味著“聽則有益”,善於傾聽要求我們有一雙能分辨“真偽”的耳朵。“忠言逆耳利於行”,而小人的諂媚之言則會讓我們受蒙蔽,並忽略、遠離那些指出自己缺點並告訴自己改正方法的聲音,那樣,我們就會離正確和成功越來越遠。有人說,楚漢戰爭中的項羽不是“敗”在垓下,也沒有“自刎”烏江,而是“死”在不聽忠言、輕信謊言上,這話道出了慎聽的重要。

真誠的去聆聽別人的聲音

我們這裏所說的聆聽,是指多聆聽他人的傾訴,用聆聽的方式讓對方對你敞開心扉,這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的兩件事情。

但是,能夠真正坐下來、耐心聽進去的人,恐怕為數不會很多。據我所知,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大願意聆聽他人的傾訴,而是願意向別人侃侃而談。有的人一聽他人的傾訴會生厭,經常在中途打斷他人的話語,或者引開他人的話題;有的人充耳不聞,冷漠無情;有的人設法逃避,不理不睬。他們對別人所處的境遇永遠都不能同情,對別人心生的苦惱也不夠重視,對別人的關愛之情都不予理解。如果是這樣的聆聽,無疑是火上澆油,推波助瀾,無疑是將這一切推向更加不愉快的境地,甚至是絕望的境地。

傾聽,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人際交流方式。你說的話被別人傾聽過,同時,你也在傾聽別人的話。傾聽講話看似平常小事,但通過這種小事,不僅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禮、有心,還能看出他是否有水平。也就是說,傾聽,往淺裏說,是個關乎個人修養的事,往深裏講,則是個關乎為人民服務的大問題。

美國最有影響的人生導師卡耐基,一次到一個著名植物學家的家裏做客,整個晚上那植物學家都津津有味地給卡耐基談各種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呢?聽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像個特別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中間隻是偶爾忍不住問一兩句。沒想到,半夜離開時,植物學家緊握著卡耐基的手,顯得特別高興和滿足,還興奮地對卡耐基說:“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談話專家。”大家看,他一個晚上根本就很少說,隻是聽,卻居然獲得了“最好的談話專家”的美譽。

人與人之間都需要溝通、交流、協作、共事,一個人善不善於傾聽,不僅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準,還關係到能否與他人建立起一種正常和諧的人際關係。“學會傾聽”這一良好習慣,每個人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經過長時間、多途徑的培養才能養成。所以,我們家長應時時處處注意培養孩子這一良好的習慣:學會傾聽。

經驗錦囊:

有人說:“傾聽是世界上最美妙動聽的音樂,傾聽是世界上最高品位的教育。”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同樣也是一種寬闊的胸懷,一種高尚的品德,一種人格的魅力。傾聽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智慧,他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對方向你敞開心扉。

學會說“不”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無可奈何,許許多多的尷尬,我們不一定要全部麵對,所以我們要學會說不;也有許多時候,我們會懈怠,會頹廢,會彷徨,從而阻礙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對於這些,我們要學會說不;人生中更有許多驚險之處,當我們開始墮落,向罪惡的深淵滑去之時,我們更要懸崖勒馬,學會說不。

人人需要他人的幫助,需要得到別人的評判、意見、理解與幫助,也常常會收到來自別人這方麵的需求和希望。如果大家都能笑口常開地說“好”、“是”、“當然可以”,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會把任何事情做得完美無缺,會解決任何難題。不管是對誰,即使是對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誰也無法對任何事情做出肯定的評判,真正做到有求必應。“不”是人們不得不常常要表達的一個常用字。

現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有的呈現於激烈、不可調和的爭鋒之中,有的形成於一種難解難分的膠著狀態,但更多的則摻雜於一舉手、一投足的微妙之間。所以,一個“不”字說出口容易,收回來難;該不該說?如何說?不僅是一個是非問題,也是一個處世的藝術問題,她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自己,說“不”要謹慎:

曾讀過一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叫丹爾斯的大學生,靠自己勤工儉學。一天,他的姑姑想來看望他,想和他共進晚餐,可他的錢僅夠自己當月的夥食,要請姑姑吃飯,他就會餓肚子,可姑姑對他很好,他不好拒絕,可姑姑帶他進了一個高檔餐廳,並且一次次點出昂貴的食物。他無法說出“不”,隻是心理暗暗盤算如何應對當月的生活,最後他的姑姑替他付了錢,並且意味深長的說:“孩子,你的社會生活即將開始,這是我給你上的人生重要的一課,為了這節課,可害苦了我的肚子,可知我一天也吃不了這麼多東西啊!記住:要學會說‘不’。”

如果你沒學會拒絕,金錢會使你迷茫,失去自我。奢侈會使你墜落,埋沒自我。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隻有懂得拒絕,才會正確把握人生方向,否則你便會在人生岔路口迷失,拐進人生的死胡同。曆史上的第一大貪官和紳,在金錢麵前沒有說“不”,大肆豪斂巨財,搜刮名知名高,是國庫虧空,錢財全部裝進自己的腰包,終落得個被賜自盡的悲慘結局。他也曾是個書生,也有清運實質,為國為民,可當他被名利誘惑時,他未能說出“不”。但在錯綜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彼此相承,既要競爭,又要依存。一個“不”字說來容易,可在人情來往中就猶如一把無形的“刀”,舉起來砍下去重若千斤。

當我們否定或拒絕他人時可以運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語言,對對方的要求似乎有肯定的因素卻又仿佛有未能肯定的理由,讓對方感到得到了某些方麵、某種程度的理解,從而不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和憤怒。同時,讓對方意識到他的要求並未得到你的許諾,從而達到含蓄拒絕的目的。

避開實際性的問題,故意用模糊兩可的語言做出具有彈性的回答,既無懈可擊,又達到在要害問題上否定或拒絕答複的目的。否定對方,找借口拒絕對方,模糊一些,對方會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否定或拒絕,對方則會產生不滿,甚至仇恨、仇視你。把話說得委婉、模糊一些,能夠使對方聽出你否定、拒絕的弦外之意,做到既不傷人,又達到了否定、拒絕的目的,彼此還能和和氣氣,何樂而不為呢?

否定別人,拒絕別人,說“不”簡直成了世界上最讓人為難的事,稍不注意,就可能失去交情,引起反感,被人誤會,甚至有自毀前程的危險。但是,在現實社會的許多情況下,這個“不”字卻是不得不說的。因此,掌握否定或拒絕的技巧,既能表達“不”的意思,又能不引起對方的強烈反應,甚至讓對方欣然接受,這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學問。隻有能夠靈活掌握它的人,才能不在日後的社會生活中吃虧,才能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和收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