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為中心到角色轉換(1 / 1)

道德培養的權威人士馬丁·霍夫曼相信,孩子們是通過一係列過程慢慢地培養愛心的。在這一係列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從一個自我為中心(“總想到我”)的角度,轉到一個不但能關心別人,而且能感覺和理解別人觀點的角度。對這一過程和孩子目前的愛心水平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幫助他達到下一個階段。

教育專家維克走進俄亥俄州戴頓市一所學校的一年級教室。老師剛邀請學生們坐在地毯上聽她講故事,孩子們都趕忙圍坐在她身旁,隻有其中一個男孩雙手抱著腦袋,一個人坐在與其他同學相距幾尺遠的地方。不止維克一個人注意到了這個不合群的孩子,另一個6歲的孩子喬伊也正在設法弄清這是怎麼回事。

喬伊開始靜悄悄地向後移動,移動到那個孩子身邊,然後朝那個男孩靠攏,在他的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那個孩子靦腆地點了點頭,對喬伊報以微笑。喬伊拍拍他的後背,然後兩個人轉過身來一起聽故事。

等到老師讓孩子們回到座位上後,維克再也控製不住好奇心,將喬伊拉到一旁,問他到底對那個男孩說了什麼。

“達熊顯得很孤獨,”喬伊解釋道,“他剛轉學到這兒,不認得許多小朋友,所以我問他能不能和他坐在一起。我知道他需要一個朋友,而我也很樂意跟他交朋友。”

有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很強,常常不會為他人著想,也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那麼,當你的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呢?

父母應該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處,反問他:“那麼,我以後也像你對別人一樣對你可以嗎?”讓孩子思考問題所在。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與外界交往,在交往中學習寬容、忍讓。通過“換位法”引導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改變隻顧自己,無視他人的壞習慣,克服狹隘、自私的思想。讓孩子有與他人分享物品的機會,有團結互助的習慣,懂得互惠互利,多為孩子提供結交朋友和接觸社會的機會,提高與外界的交往能力,這是避免和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首先,轉換角色。父母可以在家中做這樣的實驗:當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與朋友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發生衝突時,要求相關的人停下來冷靜地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會有什麼感受;然後要求每個人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對方會說什麼和做什麼?”這個方法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方法,能幫助每個人對麻煩的形勢獲得一個不同的視角。對孩子來說,使用木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讓一個木偶代表衝突中的一方,孩子就可以與木偶一起將問題演示出來。

角色轉換不一定隻用於衝突之中,它可以用於任何情況之下,幫助孩子理解相關人士的觀點。比如,父母可以經常這樣問孩子:

“你認為馬特總是侮辱別人的原因是什麼?”這時候孩子可能考慮到是因為馬特自我感覺不好,羞辱別人會讓他好受些。這樣孩子就可能會改變對馬特的態度,或者自覺幫助馬特。

“你認為凱利總是跟著你的原因是什麼?”孩子可能會想到是因為凱利很孤獨,而且不知道怎麼交朋友,以後就會試著關心凱利。

“為什麼爸爸總是對你大吼大叫?”當孩子知道爸爸是因為正在想方設法解決稅務問題而心情非常壓抑時,就會理解爸爸的不易,也會更加熱愛爸爸。

經常讓孩子從別人的觀點、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會增強孩子的同情心,也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心中充滿愛的人。

其次,設身處地。父母可以選擇一個與自己有關的真實情境,讓孩子設身處地地為我們想一想,從我們的角度考慮一下身臨其境會是怎麼回事,這樣就會培養孩子照顧別人感受的自覺性。幫助孩子識別別人的感覺,就是要求他考慮別人對某個特定情況的感情。假設孩子為給自己寄來生日禮品的姑媽寄出一張感謝卡,父母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意識到姑媽收到卡片時的感覺。“現在假設你是姑媽,你打開信箱看見這張卡片,你讀到上麵寫的話會有什麼感覺呢?”當然,也可以把這種想像的技巧擴展到其他的、孩子沒有見過的人身上,比如父母可以經常問:“如果你是一位新搬來的人,剛來到一個陌生的小鎮,誰也不認識,你會有什麼感覺?”或者“如果摔倒的是你,你會怎麼想、怎麼做?”經常這樣問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把握住別人的需要和感情,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擁有愛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