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1 / 1)

父母應該從孩子幼年時就教導他們如何與他人一同分享,無論是有形的事物,或是無形的情感,並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付諸行動,這樣,他們才能真實地感受到與他人分享的喜悅。把你的快樂與人分享,你們將會擁有雙倍的快樂;把你的痛苦與人分享,你將會減少一半痛苦。

有一個學生怕麻煩老師,所以遲遲不敢再提問題。細心的老師發現了這種現象,就追問他原因。學生解釋說:

“老師,您知道嗎?您給我的答案我又忘記了。我很想再次請教您,但想想我已經麻煩您許多次了,不敢再去打擾您了!”

老師想了想,對學生說:“先去點一盞油燈。”學生照做了。

老師接著又說:“再多取幾盞油燈來,用第一盞燈去點燃它們。”學生也照做了。

老師便對他說:“其他的燈都由第一盞油燈點燃,第一盞燈的光芒有損失嗎?”

“沒有啊!”學生回答。

“所以,我也不會有絲毫損失的,歡迎你隨時來找我。”

當我們樂意和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和祝福時,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喜悅和滿足。現實生活中,小氣的孩子並不少見。“小氣”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是一個什麼都不願與他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的人,是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

第一,不要溺愛孩子。盡管現在條件好了,由於每個家庭中孩子少了,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更嚴重了。長此以往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導致孩子吃獨食,不願與他人分享。

第二,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父母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能隻顧自己不顧別人。自己有願望,別人也一樣有願望。不要讓孩子凡事把自己放到第一位,這樣孩子容易自私自利。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的意義。

第三,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讓孩子明白,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分享其實不是失去,它是一種交流,一種互利。

第四,給孩子分享的實踐機會。一般來說,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愛的方法各有不同。父母千萬不可對子女百依百順,更不要把孩子當成貴賓一樣,穿要穿最好的,吃要吃最好的,有好的東西隻想到自己。眾多家人意見中,以孩子意見為準,大人長者皆在其後,久而久之,孩子成了“小皇帝”,主宰家庭的一切。這些孩子在家裏是這樣,到外麵自然也習慣如此。人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在人與人之間學會交換和分享,孩子的成長來自孩子各方麵的生活,因此作為父母不要刻意地去掩蓋他們的某些弱點,應該讓孩子從小學著和你一起去分擔,哪怕隻是讓他了解一下,理解生活的不容易,這樣他才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才會關心別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