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彬彬有禮的氣質(1 / 1)

講禮貌可以讓孩子們相互間培植起信任和友誼。

北京八中的劉暢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他的父母是這樣教育他的:

在早期教育當中,他們除了開發他的智力外,也同步進行著文明行為的訓練,培養孩子彬彬有禮的習慣。例如,在宴席上,他們讓孩子坐在椅子上,默不做聲地吃大人夾給他的飯菜。咳嗽時,他們提醒孩子要對客人說“對不起”。飯桌上,孩子不小心把飯粒掉在地上,他們抓住他的小手,一邊拍打其手心,一邊提醒他不許再犯。飯後,孩子要保姆替他取水,他們提醒孩子,不該隨意讓別人幫自己做事,若是非麻煩別人不可,一定要說“請”、“對不起”、“麻煩您”、“謝謝”等禮貌用語。

凡是見過劉暢的人都說他氣質好、彬彬有禮、落落大方。這也是從小到大逐步養成的。在早期教育當中,劉暢的父母除了開發劉暢的智力、增加靈氣、培養能力之外,也同步進行著文明行為的訓練。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也要培養出一個文明的孩子。從劉暢學會說話,能夠聽懂一些簡單的提示和要求時起,他們就有意識地在各種場合下,告訴他應該怎樣做。比如早晨離開家時,要和家裏人說“再見”,到了幼兒園要問“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劉暢是坐醫院通勤車長大的,在通勤車上,醫護人員還教他學會分輩兒,當他準確地稱呼“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時,那稚聲稚氣的樣子著實惹人喜愛。

其實,劉暢父母的這些教育,許多父母都做了。為什麼有的效果差些呢?原因有兩個:一是不能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二是父母對孩子要求是一回事,自己卻未能以身示教,使孩子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因而,父母要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持之以恒,反複訓練。

培養孩子彬彬有禮的習慣,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強化孩子的自尊意識。文明禮貌的習慣看起來是一種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它與人的內心修養,特別是與人是否具有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視,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爭取獲得好的社會評價。正常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須先尊重他人,遵守社會秩序,注意文明禮貌。很難想像,一個喪失了自尊心的人會具有什麼文明禮貌習慣。文明禮貌的習慣實際上是人滿足自尊心的一種重要手段,所以要強化孩子的自尊意識。

(2)對孩子的表現做出評價。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通常是刺激孩子學習的最佳催化劑。客人在時,父母對於孩子良好的表現可以表揚、鼓勵;客人走後,父母也可以對孩子的表現做出評價,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後要注意的地方。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中出現了失誤,如打碎了茶杯、弄髒了飯桌,父母千萬不要當麵批評,要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待孩子的過失要重動機輕結果,要原諒孩子由於缺乏經驗而出現的過失。孩子禮貌待人的行為規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時不斷教育、訓練和強化。年輕的父母要經常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讓孩子不斷練習,鞏固孩子熱情、禮貌待人的行為,這對孩子思想品德、學識能力、行為習慣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要培養孩子養成對人對事最起碼的禮儀。坐要有坐樣,站要有站樣,這也是一種文明禮貌。說話要和氣、要輕聲。有的父母說話大聲嚷嚷,孩子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那麼我們要不要培養孩子大聲說話呢?隻是在給大家說話的時候要稍大聲一些,讓大家聽得見,平時說話要輕輕的。古語說:“己正而後能正人。”父母若要孩子禮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對孩子最生動、最實際的教育。父母應充分利用家裏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給孩子示範,使孩子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理解文明、禮貌、熱情的含義,並通過父母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禮貌待人的品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