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球王貝利出生在巴西一個貧窮的家庭裏,家裏人愛稱他為地科。靠從事職業足球獲得微薄收入來維持全家生計的父親,希望小地科長大後成為出色的足球運動員。而母親打心眼裏不願兒子長大了去踢那可惡的足球。小貝利的父親外號叫堂丁奧,他球技高超,很有聲望,但運氣很不照顧他,所以一直沒機會出人頭地。當時,在特雷斯·科拉索斯這種小地方,在一個小足球俱樂部裏當職業運動員的收入非常微薄,要養活自己都很困難,更不用說養活一家人了。父親堂丁奧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這個剛剛降生的兒子身上,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子承父業”。

貝利4歲那年,父親加盟聖保羅州包魯體育俱樂部,全家人也隨之遷到了包魯市。這裏便成了貝利的第二個故鄉。家庭的搬遷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使經濟狀況有所好轉。本來包魯體育俱樂部答應給堂丁奧再找一份差事,以彌補他經濟上的窘迫,結果未能兌現。這裏無親無故,日子過得更加艱難了。貝利的父母為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四處奔波,日夜操勞,但全家人還是衣不蔽體,食不裹腹。他們住在一間破舊不堪的小木屋裏,一下雨,屋頂就像篩子底似的漏個不停,而且最慘的是漏水的地方經常變動,躲也沒處躲。因此,一遇雨天,一家人晚上就別想睡個好覺。

剛剛懂事的貝利漸漸地明白了貧困是怎麼回事,但年幼的貝利還不能為父母分擔憂愁。

孩子的天性使他有些淘氣和調皮,隻要肚子不太餓,他就非常快活、開心。4歲的時候,在父親的熏陶下,他深深地愛上了足球,學著父親的樣子玩起足球來。

玩足球首先得有一隻足球。一隻足球對有錢人來說是區區小事,但對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來說,卻是一個奢侈的夢想。但貝利有的是辦法,強烈的踢球願望使貝利和小夥伴們開動腦筋,自己動手做了一隻足球。他們找來一隻最大的襪子,在裏麵塞滿破布和舊報紙,然後盡量捏成球形,最後在外麵用繩子紮緊。“足球”有了。至於運動鞋,貝利是想也不敢想的。他就光著腳,把他家住的那條街——魯賓斯阿魯達路當地球場,興致勃勃地和小夥伴們踢起來。盡管這條路凹凸不平,塵土飛揚,但他們卻把它當做平展寬闊的綠茵場,踢得勁頭十足,不知疲倦。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球越踢越精,襪子裏麵塞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球”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重。

時光在腳下流逝,一晃3年過去了。貝利7歲那年,瘦弱的肩上開始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他的一位好朋友幫他做了一個精致結實的皮鞋箱,舅舅給他買了必要的工具和鞋油。小貝利單槍匹馬來到火車站,成了一個擦鞋童。

擦皮鞋是又苦又累的差事。一天下來,小貝利有些疲憊不堪。但他沒有忘記心愛的足球。有一天,他在足球場外踢椰子殼,被一位教練看見了。他發現這個孩子踢得十分專注,就主動送了他一隻足球。從此,貝利踢得更賣力氣了。不久,他就能準確地將球踢進遠處隨意擺放的水桶裏。

8歲那年,貝利踏進了學校的大門。貝利在入學以後,每天放學後,還得帶上工具趕到火車站去擦皮鞋,把賺來的錢全部交給家裏,補貼家裏的開支。

貝利的學習成績雖然不那麼讓人稱道,但球卻踢得越來越引人矚目。在這裏,他獲得了以後全世界都為之傾倒的名字——貝利。有一天,有人偶然喊了他一聲“貝利”,從此,他那“地科”的昵稱就不再被人提起。至於貝利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家都說不清。後來他回憶道:“我隻知道我9歲前後,凡認識我的人都叫我‘貝利’。”

貝利來到國家隊後,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了。他在訓練時,非常注重交流。例如,在發角球時,貝利就多次提醒隊友要注意搶第一落點,並大聲喊出他發出角球的落點,而隊友也對貝利的角球提出一定的要求。有了這樣的交流,貝利在訓練中角球戰術的成功率高也就不足為奇了。做好自己的事,學好自己的課,這是很多人的做人原則。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通過與別人交換意見,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