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創造“說”的機會(1 / 1)

生活中,許多父母對孩子講話時總是用訓斥的口氣,要求孩子做事情時則用命令的方式,但在孩子想說話時,父母不是粗暴地打斷,就是不理不睬。這是很糟糕的情況,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因此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專製作風,孩子需要的是可以平等進行語言交往的夥伴。

在中國的許多家庭裏,有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麵,父母對孩子很嬌慣,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另一方麵,父母卻從不把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人,也不考慮對孩子的做法是否恰當,孩子可能會有什麼想法。因為他們是父母,就似乎一切做法都是應該的、合理的。

這樣在孩子身上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後果呢?

有一個孩子叫果果,他已經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馬上就要升中學了。可是,他卻不善於語言表達,在眾人麵前,一說話就臉紅。

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忸怩呢?

原來果果的父母有一套教育、管理孩子的辦法。

有客人來果果家做客,果果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禮貌,要懂事,大人們說話時,小孩子不許亂插嘴,最好是到別的地方去玩,讓大人們清靜地說話。

即使是隻有一家三口的時候,果果的話也時常被打斷。比如,當孩子興高采烈地說著什麼時,父母卻要不時地打斷孩子,糾正他的發音、用詞,或者批評他的某個想法等等,令孩子興味全無。

即使是成人,當自己的發言屢遭別人打斷或反駁時,也會興致大減,緘口不言。因此,這種做法必然會影響孩子個性和能力的發展。

多數孩子逐漸變得不願獨立思考、自主行事。這很自然,既然動腦子出主意受到批評指責,又何必自討苦吃呢?

可是,正如例子中所說的,父母不時地打斷孩子的講話,甚至阻止孩子講話,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不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人,也就不會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盡到了他們管教子女的責任。

於是到後來,這樣的父母往往會抱怨說:“這孩子怎麼不像別人家的小孩那麼靈?”

“這孩子怎麼反應這麼遲鈍啊!”

“這孩子真倔,什麼都自己做主,從不聽大人的意見。”

“他一點兒主見也沒有,到底該怎麼辦,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這能怪誰呢?這是自食其果。

父母打斷孩子的話,或阻止孩子講話,使孩子的思想表達不出來,使孩子的意見不能發表出來,這樣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給予孩子恰當的指導,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一些孩子變得不善口頭表達,變得沒有主見、怯懦、退縮;而另外一些孩子卻變得獨斷、盲動,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受到批評、指責時,他們的解釋和辯解常常被這樣的話打斷:“你不要辯解了,這沒用”,“你還敢嘴硬”,“你又開始撒謊”。

這些話幾乎在很多家庭和學校都可以聽到。人們習以為常,不再奇怪。但是有沒有父母想過,孩子在受到批評和責罵時,他為什麼不能辯解呢?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般會本能地產生委屈的感覺,進而傷心、怨恨。他會把這種委屈發泄到其他的對象上,或者去想各種好玩的事情來擺脫這種情緒。這往往就是導致孩子淘氣的原因。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要對某件事進行辯解,而時機又不合適,明智的父母應該這樣說:“對不起,現在我很忙,但我一定會聽你的解釋,等我有時間咱們再慢慢談,好嗎?”想想吧,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大旱甘霖,他不但不委屈、怨恨,反而信心大增,並會想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的確做得不妥。

從現實的方麵講,難道有哪位父母真的希望孩子長大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而不辯解嗎?不,那時他的母親一定會氣憤地說:“你為什麼不辯解?!你是啞巴嗎?”

孩子的這種權利受到尊重,一般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他反而會注意別人的權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從而自治能力增強。

因此,父母應當把孩子當成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給孩子對等的地位,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教育學家認為,隻有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才能產生具有獨立意識、樂觀積極的孩子,而專製的家庭隻能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庸才。

有一個孩子內向、膽怯,他的父母很頭疼。後來心理醫生建議這對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運用對等的手段,就是說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地位相等的人一樣來尊重,鼓勵孩子說話。這對父母半信半疑地試了一段時間後,驚喜地發現孩子的話多了起來,老師也告訴他們,孩子在學校裏也比較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了。

這就是對等計的一次成功運用,當父母的應真正地給予孩子平等的地位,不打斷孩子的講話,給孩子發言的機會,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人,用心體會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盡到了教育子女的責任。

開明的父母應該給孩子對等的地位,鼓勵孩子發言,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親子之間順暢溝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