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表達出真實感受(1 / 1)

��\u0018`Q�孩子就像一張潔白的紙,他是不懂欺騙的。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

媽媽帶著4歲的小紅到廣場上去玩,小紅看到廣場上的氣球非常興奮,拉著媽媽的手在那些氣球前轉來轉去。媽媽見小紅喜歡,就給她買了一個。回到家後,玩了一會兒,氣球就爆了。爸爸回來時,小紅向他描述氣球的樣子。她將小手環成一個大圓圈,把氣球的大小誇大了好幾倍。媽媽看到小紅這個樣子,深深地歎了口氣。

是啊,孩子是不懂欺騙的,但他會在無意之中欺騙大人。就像小紅那樣,明明氣球很小,但她在向爸爸描述時就誇大了自己的說法。其實,很多孩子都有小紅這樣的毛病。於是,大人就認為這樣的孩子是在說謊。這究竟是不是孩子說謊的一種表現呢?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他不能實事求是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一種習慣。

孩子為什麼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呢?這是因為孩子的知識經驗不足,辨證思維的發展還不夠成熟。辨證思維是一種高級思維,必須通過係統學習,長期親身實踐才能掌握和運用。由於孩子的生活閱曆簡單,辨證思維的發展不成熟,所以不善於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看本質,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常常是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以偏概全,輕率下結論,結果導致錯誤的認識。還有就是大人的教育不當所致。例如,孩子摔跤了,做父母的往往會說:“不要哭,一點都不疼。”父母還會給自己的行為定性為:為了培養孩子的意誌。對於這種做法,很多人都持有異議。摔倒的是孩子,疼不疼他最有發言權,他不疼是不會哭的。哭泣是他真實表達情感的方式。經過幾次“一點都不疼”的反複訓練,孩子的意誌並不會堅強,但也許孩子學會了怎樣才會得到父母的讚賞。慢慢地,孩子可能就不再注重自己的真實感情的表達,無意間就可能為孩子日後的成長埋下隱患。

教會孩子真實地表達情感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發現有的孩子是不會表達情感的。當他們遇到委屈時往往采取不當的方法,有的孩子在學校受委屈後,既不跟父母說,也不跟教師說,自己找人打架,有的逃學以回避問題,有的自殘。父母除了給孩子健康的身體以外,沒有給他們正確的人生態度,沒有教會他們真實的表達方式,這是為什麼?

真正的教育是心與心的對話、情與情的對接。我們都懂得這個道理。當我們初為人父母時,我們或許還能擁有一份平和的心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的單調、孩子的差異、分數的“唯我獨尊”等,把我們的耐心漸漸地磨蝕掉了。於是,在碰到孩子的問題時,我們總是習慣采取簡單武斷的處理方法。設想,有多少父母和老師會蹲下身來,聆聽孩子發自內心的、真實的心聲呢?

對於發生過的事不據實講,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語言發展還不充分,不能很好描述事實,也可能是因為害怕說實話會招致不利。孩子說話不實事求是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一個階段的有些兒童有時會把自己的想法、向往、希望與現實相混淆,並不是孩子有意識的說謊。針對不同原因,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屬於說謊的,父母要還孩子一個寬鬆的教育環境,使孩子不必因為說實話而受到懲罰。對於好說大話或把想象與現實混淆的,可以幫助孩子分清哪些是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自己想出來的。

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種不良習慣的時候,父母及老師要及時地引導孩子實事求是地觀察與判斷。這是克服不能實事求是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良策。在引導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教導孩子不要用已有的態度或帶著有色眼鏡去認識事物或他人。在認識事物和他人時,應當看到什麼,就反映什麼,一是一,二是二,既不誇大,也不縮小。

二是告誡孩子不要受感知的表麵性、局部性的影響,不要以情代理,以貌取人。在錯綜複雜的現象麵前,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勤於思考,以理辦事,以理服人,使孩子對事物或他人的認識客觀準確一些,全麵透徹一些。

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各方麵去了解孩子、關愛孩子吧!給孩子機會,樂於傾聽孩子的話語,並且要耐心、專心、悉心地做孩子的傾聽者,絕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傾訴,要充分尊重孩子。這樣,我們才能聽出言中意、弦外音,給我們了解實情並作出恰當的反應留有餘地。

教育孩子,作為父母首先要做一個學習者,要時時省察自己的心靈,時時檢驗自己的行為,父母身體力行是孩子教育最好的模範和榜樣。但是我們身為父母有時記得教育孩子,卻忘記教育自己。父母需要的是跟孩子一起從零開始成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