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孩子與老師間的“挑撥者”(1 / 1)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對老師產生偏見,比如:“老師對我特嚴厲”、“老師不喜歡我”、“老師總喜歡批評我”等等。在中國的學校裏,每個班級大概都有三四十名孩子,因此老師可能會對孩子有寬嚴之分、親疏之別,但也可能是老師一視同仁,孩子的自我感覺出現偏差。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父母都不要附和孩子,這樣做隻會加深孩子的偏見,甚至會徹底毀壞師生關係。

在某重點小學裏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母親,非常在意孩子在學校的狀況,生怕孩子在學校吃一點虧。有一天,當孩子放學時,母親立即問他:“今天怎麼樣?”孩子答道:“我不喜歡朱老師,她也討厭我,今天我一直舉手,老師卻隻叫別的同學。”聽到孩子這樣說,這位母親立刻火了,馬上打電話到學校,一口氣說出她對老師的不滿。當校領導找朱老師調查情況時,老師感到很意外,而且對這位母親的指責也感到非常委屈和氣憤。

事實上,朱老師根本沒有厭惡這個孩子的心理,而這個孩子的成績也很好,老師還期望他能擔任學習委員。當天課堂上之所以沒有叫他,隻不過想給成績差的同學一些發言機會,沒想到父母竟然為這個指責她。從這一天之後,這位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幾乎瀕臨破裂之境,以致這位學生在上課時,再也不敢舉手發言了,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

父母通常隻能經孩子口中了解學校中的種種狀況。假如孩子對父母訴說“不管我做什麼,老師總喜歡罵我”或“我想回答問題也沒用,老師根本不點我的名字”時,父母的態度是相當重要的。

而生活中某些父母根本不分青紅皂白,隻相信孩子的話,生氣地回答說“老師為什麼隻會罵你呢?”或是“可能是老師不喜歡常常叫你吧”!其實,這樣的回答方式,是無法造成好的結果,反而使孩子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因為父母如此的回答,隻會加深孩子的多心,從而不信任老師,當然對孩子的學習與教育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其實,父母應該避免在孩子麵前評判老師的是非,遇到孩子抱怨老師的時候,父母應該多“勸和”,用一些中肯的話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

比如有一個孩子回家向父親抱怨說,自己今天上課時不過就是多向窗外看了幾眼,老師就狠批了他一頓,他還說這個老師從來就不喜歡他,是故意找茬兒。這位父親聽完孩子的抱怨後,是這樣教育孩子的:老師會罵你,表示老師非常關心你,希望你能嚴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現在你抱怨老師對你太嚴厲,可是如果你上課玩遊戲,老師裝作沒看見;讓你背課文,你沒背過,老師也不檢查;作業沒做完或做錯了,老師也不檢查糾正。這樣長期下去,你的學習會好嗎?等到你長大走上工作崗位,回憶起現在時,你肯定會說,當時老師是多麼不負責任。再說了,老師正講課,你卻看窗外,是不是太不專心了?如果全班四十多名同學都像你這樣,那課堂不亂套才怪,老師還怎麼講課,學生還怎麼聽講?上課不做任何與學習無關的動作,這是學生應該遵守的紀律。所以,別再抱怨了,你應該理解老師的苦心才對呀!

孩子聽完父親的話後,不好意思地撓頭笑了,還告訴爸爸要主動給老師寫份檢查,下一次上課再也不溜號了。

生活中,很多老師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太不尊重老師,有的甚至當麵頂撞老師。一項教育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孩子對老師存在偏見,而如果聽任孩子對老師產生偏見,那麼無論是對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是對孩子的自身成長,都會有十分巨大的危害。因此,父母們在孩子對老師產生偏見後,就要運用勸和計,以一種溫和的姿態,勸導孩子,消除孩子的偏見。首先,讓孩子在自由的氛圍中發泄對老師的不滿,這種發泄還可以起到一種平衡心理的作用。父母認真地傾聽,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煩惱得到了尊重,就會毫不隱瞞地把事情的經過、抵觸老師的原因講出來。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冷靜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觀地看待抵觸情緒。接著,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一起站在老師的角度重新審視,必要時還可以創造場景去體會老師的情緒和難處,讓孩子學會多體諒別人,為他人著想。這樣的話,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師的關係,減輕孩子對老師的偏見。

孩子很容易因為對老師產生偏見而厭學,而父母則應教育孩子以善意來衡量老師的話、老師的做法,消除孩子的偏見,這樣才不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效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