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孩子的愛心(1 / 2)

�e��f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自我中心”是愛心的大敵,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竭、泯滅,為人父母者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去愛別人。

劉涵玉是四年級的小學生,按照常理來說,她自己應該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她洗頭洗腳、掃地鋪床、洗鞋襪、倒垃圾什麼都不會做。平時爸爸媽媽都讓她以學習為重,不敢讓她分心。因此養成了她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懶得做的毛病,更嚴重的是這讓她從來不會主動去關心別人。

有一個星期日,劉涵玉的媽媽頭痛發燒,病倒在床上了,沒做午飯。劉涵玉從外麵玩夠了回來,見到媽媽這樣,不但不講一句關心、體貼的話,反而大喊:“你為什麼不做午飯?就知道躺在床上睡覺,難道你的肚子不餓,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嗎?要睡也要先給我做好飯菜再睡呀;要不,打電話叫爸爸回來給我做!”

媽媽實在病得昏昏沉沉,沒力氣起來。她隻好給劉涵玉的爸爸打電話,劉涵玉加班的爸爸從單位趕回來給她做好了午飯,然後再急匆匆地趕回單位。

晚上,她媽媽和爸爸商量決定開個家庭會議。爸爸媽媽耐心地開導了劉涵玉,她最後認識到,媽媽病了,自己卻沒有給予一點關心,這樣做是不對的。

孩子自私自利的根源在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這種隻管耕耘不問收獲的父母之愛,培養出來的孩子很容易變成一個沒有愛心、冷漠的人。

父母若不下點工夫培養孩子的愛心,將來孩子就可能使父母寒心,並可能帶給父母無窮的哀傷、痛苦,特別是當父母年老時會更加悔恨。必須牢記,為國盡忠、為民立業、孝順父母、友愛同伴、尊敬長輩和老師、對周圍的親友鄰居有禮貌、遇到有困難的人盡力給予幫助,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自身的榜樣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沒有理想追求,隻知道喝酒、打牌,這樣就無法去教育孩子約束自己,專心學習。如果父母在公共場合都表現出缺乏社會公德,就無法要求孩子做得更好。因此,父母要能和學校、社會攜起手來,共同把孩子引導好、教育好。

培養愛心,首先要落實在平時的點滴行動中,更需要的是情感的熏陶和榜樣的示範。同時,要擴大孩子的視野,讓他們敢於麵對現實和具體困難,樂於為父母分擔責任。從家人的重病、下崗、遇盜、受災中,進一步理解生活的多麵性;從電視報刊反映少年兒童被拐騙、上當、吸毒、犯罪等的事實中,逐步培養其判斷是非、抵抗不良誘惑的能力。做父母的不必為患病、災禍或下崗造成的經濟拮據、生活質量下降等向孩子說謊、隱瞞,應使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向其說明情況,說明困難,共同分憂解難,使子女領悟人世間每一片麵包都是要用汗水換來的道理,認識生活中的挫折,體會父母的愛心和撫養自己的艱難,從小懂得向別人奉獻愛心的歡欣和快慰,知道戰勝挫折、困難帶來的成功感、自豪感。培養愛心,還要學會關心他人的本領。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以幫助他人為快樂,以會勞動、能負責為榮耀。例如承擔適度的家務,主動幫爺爺澆花、喂魚;給晾衣服的媽媽遞衣架;父母對孩子良好的言行要給予微笑、鼓勵,而不是物質允諾。愛心應當是不圖回報、不計代價的。有的父母拒絕和不準孩子參加家務或社區勞動,生怕減少了孩子看書、習字的時間,怕分了孩子的心,影響學習成績,其實,如果安排得當,適量的勞動與專注的學習交叉進行,可以調節大腦不同區域的負荷,更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有條理的勞動習慣可以遷移為相同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使孩子終生受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