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感恩(1 / 1)

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一個人應該懂得感恩。凡事習慣於感恩,就會使孩子擁有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習慣於感恩,當孩子遇到種種失敗、無奈時,都能勇敢地麵對,豁達地處理;習慣於感恩,能詮釋生命中的挫折與不幸,創造生命中的奇跡。

鄧女士的兒子鄭洋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或許是遺傳他爸爸的基因,鄭洋長得比同齡孩子高出半頭,加上他的濃眉大眼和一副大大咧咧的性格,活脫脫一個小霸王的形象。但奇怪的是,在老師、父母、鄰居眼中,鄭洋是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說起鄭洋對他爸爸媽媽小大人似的關心和體貼,鄧女士的同事們都羨慕不已,大家紛紛向鄭女士取經。

鄧女士笑著說:“其實也沒什麼,重要的是要讓他有感恩的意識,咱們做父母的不能對孩子除了疼愛還是疼愛,隻是一味地付出,讓孩子覺得你的無休無止的付出和他的無休無止的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現在孩子小還好說,等他帶著這種意識長大成人後,就有咱們好看的了。”

確實,對於父母工作中的辛苦,鄧女士和丈夫都有意識地讓鄭洋看到,在自己勞累的情況下,鄭洋能幹的事情就盡量讓他代勞。同時,工資收入等情況也都讓鄭洋了解,讓他知道他買東西花的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平常看電視看到相關話題的節目,鄧女士與丈夫也是不失時機地向鄭洋灌輸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懂得感恩的觀念。

鄧女士很欣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現代孩子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嗬護與關愛下,所有的事情都不去幹,在潛意識裏就形成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不用回報。有些父母對孩子不知感恩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孩子還沒長大,以後長大了自然會懂得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現象:父母為孩子任勞任怨,孩子卻毫無感激之情,甚至還認為是應該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作為良好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忽視了,父母的付出、外來的幫助和關懷在孩子眼裏變得理所當然,談不上什麼感恩。孩子不懂得愛父母,更不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怨恨父母。所以,父母如果愛孩子,就要讓他們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覺到愛,在愛中領略被愛。當孩子漸漸長大,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會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種愛的表達,可以使人感到愉悅和溫暖。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就不會一味地怨天尤人,才有信心去麵對生活的挑戰。一個不知感恩父母的人,就更不可能感恩別人。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種習慣。“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麼父母對子女的湧泉之恩就可以不報了嗎?“施恩不圖報”是施恩者的美德,“知恩圖報”是受恩者做人的良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報恩是報不過來的,但知恩圖報是起碼的,要讓孩子在心裏保有一份愛,父母怎麼愛他們,他們就應該怎麼愛父母。

要讓孩子真正學會“感恩”,就要讓他們懂得尊重他人。“感恩”是尊重的基礎。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對父母懷有感激之心,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對老師懷有感激之情,牢記老師的教育之恩;對周圍的人懷有感激之情,牢記他人的知遇之恩,向他們道一聲“謝謝”,這些都是一種感恩心態的體現。

(1)當孩子頂撞父母時,父母要注意聆聽孩子說了哪些話,多去理解和寬容孩子,隻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真實想法,再去進行坦誠的教育和說服,孩子才會主動放棄不合理的要求,接受父母的意見。

(2)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在要求自己的孩子懷有感恩之心的同時,對於家中的長輩要懷有一顆感恩、孝順之心。對於孩子所表達出來的對父母的愛,應給予積極的肯定。感恩不能隻局限於對父母的感恩,還要培養孩子對老師、同學以及對幫助過他的、為他付出過的人懷有感恩之心。從多方麵展開感恩教育,讓孩子從感恩父母開始,學會關心身邊的人。

(3)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責任感,很少會考慮到別人,更不可能客觀地看待問題。父母應當教育孩子待人處事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啟發孩子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在生活中,父母更要鼓勵孩子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如果別人有事相求,孩子又可以幫得上忙,就讓孩子幫別人一下。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父母還可以教育孩子做一點力所能及的捐款活動,以幫助那些生活更加困難的人,養成樂善好施的美好品德。通過實際生活的鍛煉和父母的指點,孩子漸漸就會懂得“感恩”。

(4)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指導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體驗父母的辛勞,使他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