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質疑激發創新的源泉(1 / 1)

曾有一個封閉、偏遠的江邊小鎮,那裏隻能聽到兩個電台:其中第一個電台專門廣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個電台則是氣象專業電台,它的聽眾隻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台發出緊急警告:一場罕見的暴風雨將在午夜時分來襲本鎮,屆時會有特大洪水,可能會淹沒該小鎮,電台呼籲小鎮居民立刻疏散至其他地方。

這一小群聽眾馬上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個電台,請求播出這個消息,以保護小鎮居民的身家性命。

可是鎮長卻說:“本鎮生活過多少輩了,從未有過這樣的事發生,這消息是第二個電台誤報或者是捏造,為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而第一個電台則以現場正在采訪名人為由,拒絕插播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鎮最終被洪水淹沒,永遠的消失了。後來者隻看到一片沙礫,沒有人知道這裏曾經是一個小鎮。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以敏感的心對待這個世界,更要用心對待每一天,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看成理所當然。善於質疑,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問,學問,會問才能學好。一個老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他為二年級的學生講《駱駝和羊》,當時有十四位領導和教師一起聽他的課。整節課已講下來了,還剩下四分鍾下課,這位老師就讓學生自由提問題。一個小女孩站起來問:

“老師,駱駝和羊為什麼不比別的要比個子玩兒?”

“你不覺得他們身上最明顯的優缺點就是駱駝太高而羊太矮嗎?”老師反問。

“是的,可它們比別的不行嗎?”學生接著問。

“當然可以,隻是為了讓同學們看到明顯的對比,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老師回答。

“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學生接著說,“他們為什麼不找別人去評理,單單找老黃牛?”

老師回答:“老黃牛是勤勞的,他是誠實、公正的代表,因此找老黃牛;如果有其他的動物是這樣的誠實也可以。”後來說起這堂課時老師說:“當時可是嚇出我一身冷汗,但教導主任對這節課給了很高的評價。然而從自己上學到成為教師,多年來就沒想過這些問題,如果沒別人聽課自己會怎麼對待這個問題?仔細想一想,其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提出疑問是很正常的事情,關鍵是我們老師必須樹立這樣的觀點:孩子提出疑問是孩子積極思考的表現,是創新精神的萌芽,我們應當鼓勵和保護。”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憤”、“悱”之際,正是家長引導質疑的最佳時機。“學問學問,要學在問。”鼓勵孩子學習上要有創造性,能在求知過程中養成善於自我提出問題的習慣,質疑問難。有的孩子根據已有的經驗和剛接收到的新信息,判斷時兩者之間的信息發生了碰撞,於是產生疑問;有的孩子在探求創新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但不能確知其對錯,渴望著能被證實,所以提出疑問;還有的孩子是存在著不懂的地方想搞個明白就提出了問題。說明這些孩子有比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從他們的反應看:已經有了較豐富的感性經驗,孩子們的信息量大麵廣。當然,也要養成“非思不問”的習慣,不要隨意發問,要仔細思考後再問。對於這一點應該從以下幾方麵來培養孩子:

第一,鼓勵孩子敢於質疑。有的孩子因為不會提問,有的孩子因為害怕提出奇怪問題而被拒絕而不敢提問,對這一類孩子要鼓勵。

第二,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融洽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最大限度的讓孩子感到自己提出獨到的問題是自由而又安全的,盡可能不要對孩子的質疑和思維有所限製,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

第三,妥善處理孩子提出的不同問題。有些問題是直接可以解決的,有些問題需要經過一定的實踐或體驗才有感受的,那就盡可能安排機會。

孩子的好奇心決定了他們一定會有許多問題,有的問題完全不懂,有的問題懂得不透,還有別人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覺的問題;有的比較淺顯,有的比較深刻。有問題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家長和教師常常忽視孩子的這種學習潛能,不能發揮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有意或無意地壓抑了孩子好問的天性,甚至使孩子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身為家長,一定要使孩子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糾正不善質疑的壞習慣。尤其在讀書和學習上,如果不質疑,那就像種上一顆“死豆”,智慧的種子永遠也不會萌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