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養成拖遝的習慣(1 / 1)

br \/>有關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快速地穿衣服、吃飯、做手工、做上學前的準備工作。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你的態度: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評價。如“收拾好床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做好這個模型很難”等。這樣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不管他們的努力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情被征服了,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這樣,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持,這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而持成人觀念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按她的時間要求做某件事情時,一般從來不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而是以不停地嘮叨和不滿意的情緒態度,數落和要求孩子(此時的孩子,感覺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夠)。如果重複的是這種行為模式,孩子的“無能感”會導致退縮行為。可以這樣說,拖遝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對效率的需要所控製的,因為效率對孩子來說,是束縛、是敵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價很高,它可能耗損孩子的才智、抑製興趣,可能會造成情感的壓抑和性格的極端任性。因為孩子需要試驗、探索、努力的機會,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著給他人時間),需要在沒有催促和訓斥的情況下學習。所以,大多數孩子的動作慢,就是被大人對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來的。

要想改掉孩子拖遝的毛病,首先要去掉對孩子太多的關注和要求。比如,孩子在吃方麵出現的問題,通常是父母太關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總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嘮叨地讓孩子“應該吃什麼”、“多吃什麼”、“快點吃”之類。這會影響孩子的思維和自己的選擇,製約味覺和嗅覺神經感受,而不能體味食物的美感,孩子會慢慢的以厭食對抗你的關注。父母最好的態度是,一貫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內容、用餐時間、給孩子表現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飯的榜樣即可。

其次要提供給孩子判斷和選擇的機會。孩子之所以依賴、無助、拖遝,主要因為父母的行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沒有從小開始培養他們的責任能力。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並讓他們學會自己選擇。比如,在穿衣、玩耍、做家庭作業等事情上,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就應該表現出這樣的行為態度:“我們給你提供了很多選項,具體選擇怎樣(或什麼時間)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麼上嘮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罰你寫10篇生字”的處罰手段,孩子則可能把“拖延做事”作為手中的武器用來懲罰、勒索、利用父母。

再次要合理滿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規範孩子的行為、一貫堅定地執行規範。在孩子的行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界限。當他們知道允許的行為的邊界時,他們會覺得安全,並會養成行為上的自律性。我們應該清楚,父母可限製孩子的行為,但不能限製孩子的願望和情緒。對於孩子的願望、感受、情緒,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內容如何,都應該接納並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為可以限製和糾正。以培養“準時”為例,給他們一個現實的時間限製,把守時間的任務則應交給他們自己:“離上學還有10分鍾”、“隻要你準備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們吃晚飯”等等。這種簡短陳述的目的是要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也認為他們會準時。始終用這種正麵的預期方式,才可望當孩子覺得倉促時,他們會自己抓緊時間。

父母可以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並要求他對自己的自由負責。有必要的話,應用心設計訓練孩子自製力的計劃,幫助他控製自己的惰性和欲望。父母不僅要要求孩子,而且自己也要參與,至少在孩子麵前應該表現得富有自製力,固守承諾,充滿責任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