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的百分之一(1 / 1)

最近,經常有讀者來信詢問同性戀的問題。“同性戀”,作為一種性傾向,也是青春期性教育中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鑒於它是一個太複雜的問題,在此,我隻簡單介紹一下有關同性戀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對成長中的青少年有所幫助,為他們在將來可能要經曆的爭議做點準備。

在世人眼中,人到情竇初開的年紀,對異性產生向往和傾慕,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我們當中偏偏有一些人,卻對同性產生了愛情,這,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是許多人不能接受的事實。

男人愛男人,女人愛女人這一事實,自古以來就存在,但縱觀人類的曆史,對這一現象,都是壓製和懲罰居多,寬容和支持的聲音幾乎微乎其微。在西方宗教中,同性性行為一度被認為是罪惡的,邪惡的;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同性間從事性活動是犯罪;在醫學界,“同性戀是一種精神變態”曾經是主導幾個世紀的看法;而在公眾眼中,同性戀與這個主流世界背道而馳,是大逆不道。隨著近現代對個性發展和性行為的研究,以及同性戀群體在多方麵爭取權利的鬥爭,同性戀才逐漸被看做是人類正常性行為的一種,但仍然有相當多的保守人群把這種行為看做是變態的、反常的、錯誤的,這其中也包括同性戀者本身。

那麼,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者的標準是什麼?這個問題相當難回答。因為關於“同性戀”,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是指與同性發生過親密的性接觸,還是指從未進行過同性性行為,但受到同性的強烈吸引,在性心理上有這種欲望,抑或是在心理上有欲望,而且真正有過同性性行為,但自身卻不認同同性戀身份的。由於定義上的混亂,所以要回答我們中的同性戀者究竟有多少,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各國的性學工作者,都嚐試估計人口中的同性戀比例,比較可靠的研究數據表明,那些純粹的同性戀,也就是滿足性行為、性心理、身份認同三個要素的,約占2%-4%,但在中國,要遠低於這個比例,不會超過1%。可見,同性戀群體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星球上,終歸還是少數。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答案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先天遺傳論,認為同性戀者是遺傳的結果,生而為同性戀者;有後天生理論,認為是由於內分泌等生理病變導致同性戀行為;有性認同偏差論,認為同性戀者主要是在幼時或青春期時,在自己的性別認同和對異性的性吸引的學習上出了問題,這多是源於父母的教育、同輩群體的示範和社會文化的影響;還有誘發論,認為一些同性戀行為,是長期處於同性群體中,比如軍營、監獄,由於找不到異性解決性饑渴而被迫或誘發的。總之,對於同性戀起因的研究已經進行了100多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關於成因的研究結果曾被用來迫害同性戀者,世界衛生組織雖然早就斷定,同性戀不是心理的疾病,但一些人仍然堅持同性戀是精神疾病的觀念,或者認為一些青少年出現的同性性欲望是不正常或精神不健康的觀念,他們認為隻要找到了同性戀成因,就可以“挽救”那些同性戀者,把他們改造成符合大眾標準的異性戀。一些醫生采用一些治療手段,如電療、激素療法、性器官切除、腦部手術等等,來消除同性戀的欲望,糾正同性戀的行為。事實證明,這些方法取得的效果都不明顯,不僅如此,這種基於歧視前提的治療,還破壞了同性戀者本來健康的人生。

由於社會的偏見,同性戀者往往把自己真實的感情和欲望隱蔽起來,對他人坦白自己的性傾向是一個艱難的挑戰,所以許多同性戀者會一直把真相隱瞞到底。同性戀的青少年則常常由於無處申說的巨大心理壓力,得不到同伴或家人支持,缺乏積極的成年人榜樣,而導致情緒的不穩定,甚至產生自殺的企圖。

因此,對那些來信聲稱“自己是個不可救藥的同性戀”的青年朋友,我想對你說:別再煩惱,鼓起勇氣,無論你是隱藏或是亮相,作為人群中的那1%的部分,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你都有權利活得自信和健康。對那些來信“懷疑自己是同性戀”的朋友,我建議你慎重地對待自己的身份認同。選擇愛異性,還是愛同性,是人的性傾向,而性傾向並不是一次成形和恒定不變的,不同的人們在各自生活的不同點上會有不同的認同,此一時是異性戀者,彼一時又成了同性戀者。而且性傾向是一個連續統一體,也就是說,一個人並不一定必須要麼是同性戀者,要麼是異性戀者,而是可以對兩種性別的人們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吸引。青春期是探索自己性傾向的階段,相當多的年輕人還不能確定自己性傾向,一些青少年可能在沒有任何性經驗的情況下認同自己是同性戀者,這種暫時的認同混亂也是正常的。

最後,我們對同性戀者應該是何種態度呢?我認為,首要的是消除對同性戀的歧視。這也是我為什麼用“人群中的百分之一”作為本文的標題,目的就在於提醒大家:同性戀者生活在我們當中,他們是少數群體,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是少數,就可以歧視他們,就可以忽視他們的權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