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順豐目前麵臨主要經營問題的幾點意見(2 / 2)

三、“順豐能力”未能創新轉化為“順豐機會”。

1.強大的營運能力未能轉化為市場份額。公司的營運優勢(如時效管控處於行業領先,龐大營運資源衍生的終端配送優勢等)沒有整合、提煉成解決方案,去迎合客戶需求。以時效為例,某大型B2B客戶同時選擇聯邦和順豐為物流供應商,主要考慮“順豐沒有時效承諾而聯邦有”,但使用中客戶卻發現其實順豐的時效比聯邦更快。這種例子還有很多,一方麵我們自上而下推動非常費力,不知道能賣給誰;另一方麵,大量客戶為需求苦惱,卻不知道“順豐有”或“順豐可以有”。

2.沒有基於品牌優勢創新服務模式。順豐經過多年積累,在客戶中建立起可信賴的品牌形象,我們的品牌是有競爭力的。以“特色經濟”代購為例,客戶在選擇這種服務的時候,順豐不單是可信賴的運輸途徑,更是為客戶選購並對產品品質做保證的可信賴品牌。由此不難想象品牌價值在快速消費品市場為我們帶來的巨大潛力。

3.沒有通過服務創新去建立與客戶“血肉相連”的關係。現階段國內客戶對服務創新的需求並非高不可攀。我們如果能在現有能力基礎上做小幅度的改進和延伸,就可以率先令客戶滿意,提升客戶粘度,與客戶“血肉相連”。例如我們對電子商務的服務模式,就可以通過研究市場上的“落地配”服務,整合自身的營運操作、倉儲服務、係統對接等能力,打造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開放服務平台。

要打破這種被動局麵,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麵著手:

1.戰略澄清。澄清誰是我們的客戶、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擅長做什麼;哪些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市場機會、哪些市場份額是應該獲取和能夠獲取的;怎樣去獲取這些機會和份額。這些戰略層麵的問題在公司內部認知模糊,直接導致創新中的畏首畏尾。

2.決策程序。目前的產品設計工作方法亟須改變,產品設計應符合或引領客戶的需求,必須經過嚴謹的商業邏輯論證。每一個產品的策劃,至少先回答三個問題:目標客戶是誰(以確定市場容量和銷售對象)、競爭對手是誰(以檢視競爭優勢和製定營銷策略)、自己能力如何(以設計營運模式並確定盈虧平衡點)。

3.組織分工。職能、經營職責分工調整,使我們增加接觸客戶的機會,具備更專注麵對市場、服務客戶的能力;需求管理機製的建立,為經營中的創新需求提供便捷通道;請大家進一步理解和善用這兩點。

四、利潤來自於規模效應、資源效能、流程效率、技術工具。

順豐管理層普遍存在一個錯誤觀念“利潤是省出來的”。一強調利潤率,大部分經營者馬上就想到、甚至隻會想到控製成本、控製投入。這是非常錯誤的利潤觀,隻考慮眼前利益,以犧牲投入來換取好看的利潤率,喪失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我們需要認識到:公司的每一個職能部門、每一個經營單位都是利潤的責任部門,區別隻在於大家對利潤負責的方式不同。經營單位要具備正確的利潤觀念:在經營決策中,要考慮投入與產出的關係,通過深入研究區域市場特征,掌握客戶需求,通過引領創新發展等方式不斷提升投入的有效性,從而創造利潤。職能部門應當具備正確的利潤觀念:不能靠地區“省錢”來優化成本,而要靠職能本部在更高的層麵,更大的範圍來統籌考慮如何提升資源效能;每一個職能部門對各自負責的資源投入標準負責,兼顧質量與成本的關係,通過精簡優化流程、投放工具設備、升級技術係統等方式不斷提升資源效能,從而創造利潤。

五、改革組織績效管理機製,建立績效激勵與問責機製。

1.解決激勵不夠的問題。明年我們會徹底改革目前這種拿年薪、“吃大鍋飯”、比國有企業還國有企業的薪酬機製。把工資與效益獎金分開,工資與崗位價值、服務年限等掛鉤,效益獎金與收入目標、核定利潤率掛鉤。

2.解決壓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將提升明年收入目標的合理性,不再放任各業務區根據曆史數據對增長率簡單遞減來做預算,而會在同比的基礎上,根據各區的市場總量、市場占有率、公司的發展戰略來確定經營目標,做定期回顧和評價,在同類地區間經營結果表現最差的地區,總部會問責區總並要求限期整改,仍不能改善的會淘汰。

今天我們麵臨嚴峻的經營形勢,有“危”更有“機”,重重壓力隻會令順豐迸發更大的能量。“今日的選擇造就明日的順豐”,與各位同人共勉。

2012年9月6日